访·寻””漳平煤业建矿初期工人事迹
近日,笔者采访了漳平煤业公司部分老一辈矿工,翻寻了建矿初期档案,回望老一辈工人的人生经历,“豁达”二字深深地刻在笔者的脑海中。
勤俭奉公的老欧
老欧原名欧玉清,1958年南福铁路工程结束后,他被分流到当时的漳平煤矿参加建设,1979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后来,老欧被分配到大坑煤矿,那时太苦了,住的是竹棚加盖油毛毡,睡的是竹片床,吃饭用的是竹筒。生产设备也落后,风钻用两个人腹部硬顶进去,迎头拉煤把土箕绑在腰后往前拖。他从副班长干起,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民兵营长、工区主任、安监室副主任、司磅工、养猪工、窑炉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慢慢当上了领导。
老欧坚持原则、不讲私情、忠于职守。在担任工区主任时,有一次分配食品,食堂考虑到他的家属来矿,多给了他一份,被他坚决退回。1989年3月,他调到矿地磅房工作,有一次,一部煤车开进地磅,煤贩子掏出200元要求他照顾一下,无煤票放行,他坚决退回去,并依照规定给予处罚。退休后的他任离退休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一身洗得发白的工作服,一顶变形的军帽,一双解放鞋,艰苦朴素的共产党人作风在他身上一览无遗。老欧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在吃穿用上极为节俭,却常常把省下来的钱拿去帮助更需要的人。
爱井胜过爱家的余长河
余长河是1959年第一批从淮南来到漳平煤矿的老工人之一。他不怕艰苦,勤勤恳恳,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本色,196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老余从12岁就给地主放牛直到26岁,在旧社会受尽了苦楚。新旧对比,使他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1960年,国家遇到暂时困难,煤炭企业大下马,调动很频繁,有些和老余一起来到漳平煤矿的同志不安心,想调回老家,但老余一点也不动心。他说:“漳平煤矿刚上马,各方面虽然都很艰苦,但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这些老工人。”
不久后,他当上了四采区生产区长,不分昼夜跟班、带班。他家离井口有三四里地,为了便于领导生产,他一个人住在井口,几年如一日。领导动员他回家住,他却说:“离开井口我不放心,觉也睡不踏实。”工人们常常说他爱井胜过爱家。
干一行爱一行的黄火用
黄火用,1959年初进矿,干过多个工种,他干一行爱一行,每个工种都干得很出色。1961年,他当上掘进队队长,为了提高掘进速度,他组织老工人传授技术,以老带新,边学边干。他以身作则,事事带头干,听老一辈的人说,他曾在5年多时间里,除了10天病假、一次疗养,从没有缺过勤。他对待工程质量要求严格,每次上班总是先到迎头细致检查,支架有一点不合格都要返工修好。他爱护国家财产,班里用的土箕破了就自己修,为了节约炸药,他合理布眼、合理装药,由过去一个炮眼装4条减少到2条半。
忘我工作的采煤队长陈国礼
陈国礼,1959年4月入矿,曾任大坑工区采煤队队长,1982年被评为福建省“劳动模范”。他带领的采掘队担负着全工区的煤炭生产任务,他坚持天天跟班劳动,采煤队月月超额完成煤炭生产任务,年年受到工区和矿的表彰。
在井下时常会碰到煤层松软,不能打眼放炮,陈国礼就天天跟班,组织工人用手挖煤;电机车发生故障不能运煤,他就组织人工推车,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成。他的采煤队所回采的煤层,都是边边角角的边角煤,没有正规回采面,他十分珍惜煤炭资源的回收,想方设法把煤采干净,回采率达90%以上。他一心扑在工作上,1982年,领导批准他出席省劳模大会后顺路回家休息几天,但他对队里的生产任务放心不下,放弃回家的机会,从福州直接回矿。
兢兢业业的陈天宝陈天宝,1970年10月从福州应招入矿。他们夫妻俩两地分居,他具备调回福州工作的条件,有热心的朋友要给他联系接收单位,但他总说:“矿山虽艰苦,但总要有人干。谁都怕苦,哪来的煤炭,哪来城市的光明和繁华?”1982年2月,他挑起文宾山工区运输队队长的担子。他深知责任的重大,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几年来,他几乎天天“泡”在井下,因此,职工给他编个顺口溜:“要找陈天宝,需到井口、井下找。”井下运输时常会碰到紧急的情况,每当出现状况,不分白天晚上,他都亲自赶到现场处理,对他来说,连续工作两到三个班那是常有的事。1993年,他被福建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4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赖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