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超凌(左一)正和上海电气技术人员交流风机叶片盘车装置调试。 “S17机位第三片叶片成功对接。”“我们用45小时完成了风机吊装,创造了海上大功率风机吊装速度新纪录。”5月23日,“福能三川之家”微信群里,各种点赞声络绎不绝,这一成功喜悦时刻的背后凝聚着三川追风人的艰辛付出。
紧盯目标统筹部署
在4月26日项目建设推进会上,三川海上风电公司总经理陈进贵询问吊装风机的窗口期。
“该机位所处的位置有浅滩和暗礁,吊装船机设备进出必须把握好天文大潮期。5月下旬将有天文大潮,又恰逢小满节气,根据我们的经验,应该有一个不错的作业窗口期。针对该机位的特殊情况,吊装各环节都要保障好,这样才能实现快进快出,如果哪个环节没配合好,我们就可能窝工,影响风场整体吊装计划。”大桥福船号总指挥凌剑回答。
“我们一定把握好这次窗口期,请工程部制定一个详细的吊装计划。我们大家都围绕同一个目标干事创业,是‘命运共同体’,风机的吊装一环紧扣一环,细节决定成败,请各参建单位克服困难,全力配合。”该公司董事长江兴荣说。
会后,该公司成立了S17风机吊装工作小组,围绕安全、质量、进度、目标管控协调推进,将任务目标清晰化,重点任务具体化,对吊装准备进度实行清单式管理,进行动态跟踪,每日一报。
群策群力攻坚克难
据悉,吊装的准备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5月15日,上海电气龙浩杰汇报:“浦头码头有大量的货物正在装载,我们的机舱要等上两到三天才能从码头滚装。”
原定的方案是塔筒、机舱和叶片这3条运输船全部在F18机位过驳,然后整船进入S17机位。工程部经理余永俊第一时间向公司领导汇报,着手制定第二方案。江兴荣马上与上海电气设备供货高管协调,商讨解决办法,同时启用紧急备用方案,先倒驳完塔筒再起航去S17机位,机舱和叶片直接到S17机位过驳,为连续吊装争取了时间。
据了解,像7MW这样的大功率风机,单只叶片长达75米,塔筒最大直径6米,总长近90米,机舱长约20米,高约7米。吊装船上有2500平方米的平台,看似十分空旷,但是面对这个庞然大物,还是显得局促,往常放置3片叶片,平台已是满满当当。这次的吊装海况较复杂,设备运输船的靠泊不仅要看潮位,还要看洋流方向。要快速完成吊装,最理想的是连续将风机塔筒、机舱、叶片全部导驳到平台。可是平台空间有限怎么办?
这一问题也是凌剑反复思考的问题:“我们如果加工一些固定装置,把塔筒立起来,那不就腾出了很大的空间吗?”他将这一想法付诸于实践,盘活有限空间,抢得了宝贵的吊装准备时间。
努力付出收获感动
为确保该机位吊装任务的完成,余永俊已经连续3个星期没回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的女儿今年就要高考了,他说:“女儿高考是很重要,但这台风机吊装一样重要,如果错过窗口期,下次就要等很久。吊装期间有太多事情需要协调和处理,特别是风机吊装前的准备事项,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
陈超凌是该公司派驻现场的一名风机专工,在吊装船上全程参与了S17风机的吊装及安装后的消缺整改工作。“5月21日晚上,塔筒开始起吊,只要吊装在作业,我就一直蹲守着,再迟也不想睡。只有吊机不作业时,我才会小眯一下。起重机一有作业声,声光报警器也会同时响起,我就立马醒来去现场看看情况。”陈超凌说。
为了实现首批风机早日投产,三川许许多多员工放弃节假日,坚守现场,默默奉献,用汗水书写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以实际行动证明“福能,用心创造可能”。
(吴敏 郑启团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