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锚定新知山海筑基
文章字数:1,757
  2024年2月18日,我从福建水泥永安建福测量技术员岗位,调任至古雷热电工程部,成为一名土建专责。地图上短短几厘米,切换的却是从“四面环山”到“三面环海”的天地,从经纬仪镜头里的精微世界,到土建工程的全局视野。
  2025年初夏,当我站在刚刚完成混凝土结构封顶的#2圆形煤场旁,巨大的挡煤墙如环形山脉般矗立,坚实的承台基础在脚下延伸。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咸涩与新鲜混凝土的气息,一年零四个月的奔涌时光,仿佛被这凝固的基石瞬间承载、回响。
  初抵古雷,热浪裹挟着项目现场的喧嚣扑面而来,我在永安建福积累的经验,仿佛搁浅在陌生滩涂的旧船。眼前这座直径120米、未来将承载数十万吨“乌金”的圆形煤场,其深基坑、密集桩基、超长环形挡煤墙以及复杂的基础结构,像一道道待解的密码。摊开第一份煤场基础施工图,密集的桩位符号、复杂的承台配筋大样、异形挡煤墙的节点详图,不再是永安熟悉的“老面孔”。它们沉默地躺在图纸上,如同礁石般硌得我心头“毛焦火辣”。测量员的精确聚焦于点与线,而土建专责的担当,在于筑就一片承载未来的基石——这基石的脉络,我尚未摸清。
  学习,是我登陆这片“新大陆”后唯一的舟楫,我像拓荒者般贪婪汲取。每一次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笔记本上挤满了蝇头小字和潦草草图,记录着思维与知识碰撞的火花;在现场,我追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和班组长请教,从灌注桩贯入度控制、承台钢筋复杂节点的绑扎精度与间隙调整,到环形挡煤墙大体积混凝土的分层分段工艺、温控监测点布设与数据解读,努力将冰冷的图纸符号与脚下滚烫的钢筋、轰鸣的泵车声连接起来。
  最深的记忆,是第一次签署《煤场基础施工方案》。签字的笔悬在半空,掌心悄然沁汗。这份方案涵盖了温控措施、浇筑顺序、应急保障等关键环节,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直接关系着百米长墙的结构安全与质量。我把自己“钉”在办公桌前,对照规范和设计图纸,逐条核对技术参数、资源投入和应急预案,反复推演关键节点。直到每一个疑问都在条文规范与现场实际中找到支撑,才郑重签下名字。那一刻我明白,方案绝非流程文书,而是需要反复推敲、落地生根的施工“法规”。
  挑战总在熟悉后接踵而至。混凝土浇筑攻坚时刻,安全与质量如履薄冰。一次深夜巡查,我发现挡煤墙某段正进行大方量浇筑,部分模板支撑体系在振动泵作用下已出现轻微变形迹象。“停泵!加固!”我几乎是吼出来的。紧急叫停并组织加固后,后背已被冷汗浸透。这次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安全是浇筑在每一声指令里的基石。此后,每一次大体积混凝土开盘前,我都化身“强迫症患者”——对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带着卷尺线坠,反复检查支撑体系的扫地杆、剪刀撑是否到位,顶托自由端长度是否超标,扣件螺栓是否拧紧;拿着测温仪,核对温控传感器布设;紧盯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入模温度,确保这万吨“磐石”的凝固过程,平稳如山。
  此刻,环视已封顶的煤场混凝土结构,阳光洒在光洁的墙面上,反射出温润光泽。眼前仿佛浮现从第一根灌注桩穿透复杂地层,到首块承台钢筋如精密织网铺展;从挡煤墙第一节模板在精准测量下支立,到最后一车混凝土在深夜里泵送至墙顶完成合龙……那些深夜啃读规范的困倦,烈日下协调桩基与土方的焦灼,暴雨中组织基坑排水的紧张,为一份方案字斟句酌、现场核验的专注,以及隐患消除后的如释重负,都如同砂石,被宏伟工程的洪流裹挟、沉淀,最终浇筑成托举未来万吨煤海的坚实基座。
  手机相册自动弹出一年前的照片,初到古雷时略显青涩的自己,站在刚完成场平的巨大基坑边缘,背景是裸露的黄土。如今再看镜中,海风和烈日早已抹去山城带来的白皙,留下清晰的安全帽带印痕和愈发坚毅的眼神。从测量点的精确定位,到筑就承载万吨煤的混凝土基座;从闽中山坳的静谧,到拥抱古雷半岛惊涛拍岸的壮阔——我的职业坐标,如同这煤场环型基础的钢筋骨架,在一次次的方案把关、规范求证、现场协调、风险化解中,被责任与汗水浇筑得日益坚韧、清晰。
  当海风拂过刚刚脱模的挡煤墙顶,我知道,这封顶不仅是一个物理阶段的完成,更是我跨越山海、破茧成蝶的职业标高。它将托起即将展开的钢铁穹顶,也无声诉说着一名建设者在时代浪潮中,以规范为尺、以数据为眼、以现场为师,用扎实的土建基本功,在古雷热土上刻下属于能源基石的第一道山海交响乐章。前方,设备安装与输煤栈桥的施工图已铺开——那是我下一程精耕的坐标。 (林传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