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员工核心准则大讨论
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员工核心准则》不仅是职业路上的“指南针”,更是团队成长的“粘合剂”,从敬业奉献到廉洁从业,十项准则涵盖职场方方面面,十分用心凝练集团企业文化。本报特别推出《员工核心准则大讨论》互动栏目,欢迎集团广大员工分享对核心准则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字数:1,070
  作为一名发电部新人,我始终相信“现场是最好的课堂”,带着问题去巡检,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上的内容。记得刚到汽机厂房时,面对错综复杂的管道系统,光是掌握阀门名称、位置和功能就让我倍感压力。一次次现场学习,一次次复习记录,前辈提到的内容,回去后我会结合规程整理成逻辑框图,笔记本上满满当当的知识点记录着我的学习成长,这种“现场+书本”的交叉学习,让我对设备越来越了解,那些钢铁缝隙里藏着太多密码:法兰螺栓的紧固顺序关乎密封安全,调节阀杆的振动频率暗示着介质流速,就连凝结水泵的嗡鸣声都在诉说健康状态。或许正是这种把每道管缝当作书页来读的劲头,让我在月度考核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当晨光照进厂房,我扶正安全帽继续行走在钢铁森林里,忽然懂得:所谓成长,不是惊天蜕变,而是把别人眼里的重复巡检,过成自己日日常新的修行课。
  (木兰抽蓄郑凌霄)

  今年烟囱筒体滑模施工至120米时,激光经纬仪监测到滑模平台出现1.2厘米径向偏移,若按传统人工调整,垂直度偏差极可能突破规范限值。“创新创造,成于实干”的准则让我意识到必须打破常规:在平台周圈布设12组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至中控系统,结合BIM模型动态计算各提升点的调整量,将传统工艺±8毫米的控制精度压缩至±3毫米。
  这场“云端攻坚”让我深知:创新是在百米高空捕捉每一丝偏移的敏锐,是把“凭经验”变成“靠数据”的较真——从滑模平台的每一次毫米级提升,到混凝土表面的每一道平整度校准,实干始终是托举创新的脚手架,让“不可能”的精度要求,在一厘米一厘米的校准中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古雷热电林传崟)

  作为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协作共赢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攻克每一个难关的制胜法宝。在去年的风机大部件更换作业中,我深刻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海上作业条件恶劣,窗口期短,环境多变。风电机组大部件更换更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各专业紧密配合。在作业前海工专业组便配合施工单位提前进行船舶路径勘察、海缆扫测、海面清障等工作,为后续作业排除潜在风险;电气专工组则在关键验收环节做技术指导,确保新部件安装后符合运行的各项指标;风机专业组坚守现场连续奋战,配合拆卸和吊装工作安全、高效推进,经过多日连续奋战,终于顺利完成大部件更换吊装任务,保障了海上风机的稳定运行。
  在整个过程中,遇到问题,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各专业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充分诠释了“协作共赢”的核心准则,让我记忆深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这一精神为指引,与团队成员紧密协作,为集团海上风电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 (三川风电王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