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与书重逢:穿越时空的自我重塑
文章字数:745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毛姆的箴言穿透二十载光阴叩响心门时,窗外梧桐已褪去校服般青涩的绿,在季候轮回中织就层层叠叠的年轮。树影婆娑间,那些被岁月发酵的墨香正悄然苏醒。
  记忆里的高中,是日复一日的伏案苦读。天未破晓,台灯便在《滕王阁序》的扉页上投下惨白的光圈,将“星分翼轸”的璀璨星河熬成试卷上干涸的墨迹。深夜,《赤壁赋》被荧光笔肢解成零散的考点,将“江上之清风”凝冻成答题卡上的条形码。那时的文学经典不过是摞在课桌上的通关文牒,那些本该激荡人心的文字,早已在日复一日的背诵默写中褪尽了血色。
  真正与文字的灵犀相通,始于某个夜晚。女儿稚嫩的手指划过《红楼梦》泛黄的笺页,大观园的海棠忽然挣脱文字的束缚,在三百年后的台灯下悄然绽放。“妈妈,‘寒塘渡鹤影’是不是像我们上次在湿地看到的白鸟?”童声清越的刹那,那些曾被当作任务吞咽的典籍,忽如封存经年的女儿红,在血脉中汩汩流淌出醉人的醇香。
  书房自此化作时空交叠的驿站。重读《滕王阁序》,它不再是曾经被逐句剖析的骈俪标本,王勃笔下的孤鹜,正奋力掠过我内心深处荒芜的沼泽;再遇《赤壁赋》,它也挣脱了考点的枷锁,苏轼笔下的江风,正悠悠地吹散我工作生活中积聚的雾霾。每一次与文字的情感共鸣,都化作涓涓细流,润泽心灵的干涸地,让荒芜之处生出希望的繁华。
  当女儿开始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购买《中华上下五千年》,满怀期待地阅读;当丈夫放下手机,兴致勃勃地与我讨论《三体》里神秘的黑暗森林法则时,书房里亮起的暖黄灯光,终于慢慢拼凑出了我理想生活的灿烂星图。
  或许,真正的阅读就如同普鲁斯特笔下的逆向航行:我们最终抵达的彼岸,恰恰是当初匆匆启程的那个港口。那些曾经为了应试而强行记忆的诗词,为了升学而苦苦研读的经典,都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每个与书重逢的瞬息,生长出穿越时空的根须。 (郑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