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以“礼让”为笔 绘“修养”之花
——有感于文明司机微笑礼让行人
文章字数:1,046
  “礼让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道风景。”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日都在演绎着各自的故事,而“礼让”,宛如那柔和的灯光,照亮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深深植根于内心的修养体现。
  漫步在繁华都市的街头,十字路口处,车水马龙。绿灯亮起,行人匆匆前行,而就在这时,一辆右转弯的车辆缓缓停下,司机微笑着示意行人先行。行人也报以感激的目光,快速通过马路。这看似简单的一幕,正是礼让的生动写照。司机这一停,让出的是一份时间,收获的却是行人心中的温暖与敬意。这种礼让,并非软弱,而是源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是修养的自然流露。它展现出一个人能够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依然保持着对规则的尊重,对他人权益的关怀。
  回溯历史,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小小的孔融,在面对香甜的梨子时,没有争着挑选最大的,而是把大的让给兄长。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仅是对家人的关爱,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彰显。在小小的举动中,我们看到了谦逊、关爱他人的品质。这种礼让精神,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生活中践行礼让。
  在社交场合中,礼让同样不可或缺。当我们与朋友聚会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懂得礼让的人会耐心倾听他人的观点,不急于打断,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会以温和的方式表达。他们尊重每个人发表看法的权利,让交流的氛围始终保持和谐。这种礼让,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使彼此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与之相反,那些争强好胜、不懂礼让的人,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人发生争执,破坏原本融洽的气氛,也让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礼让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公共交通上,乘客们相互礼让座位,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展现出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在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在使用公共空间时相互礼让,避免了矛盾冲突,营造和睦的居住环境。一个充满礼让氛围的社会,就像一座和谐的大厦,每一个人的礼让行为都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它让社会秩序更加井然,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一些不礼让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顾及他人感受;在排队时插队,破坏公共秩序。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也反映出个人修养的缺失。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只有每个人都将礼让作为一种修养去培养,社会才能更加美好。
  礼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着尊重与关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凝聚着社会的和谐与温暖。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礼让融入生活的点滴,让修养之花在礼让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陈荣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