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田后海风电场,蓝天碧海下,盐场周边的风机叶片随风旋舞,源源不断地为千家万户送去清洁能源。飞翔的鸟群与巨大的风机交相辉映,平淡中展现着和谐之美。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陆上风电装机规模和运营水平位居福建省前列,福能新能源公司的“蜕变”过程经历了16年。
16年,它立足的是绿色能源,诉说的是创业的艰辛,展现的是国企担当,突出的是管理现代,所形成的一系列管理体系处于行业领先、全省首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项目化运作获提升标杆
该公司在成立初期与省内其他风电企业相同,每个场站都配置一批完整的检修、运行和管理人员。随着投产场站的增多,投入生产运维的人员不断增加,生产经营成本也逐渐增高。
2014年7月,该公司在福建省风电行业中第一家建成投运风电集控运行中心,将原先的单个风电场建制为主的独立运营转为“大集控、大维检”的生产运维管理模式,即以区域为中心建立两个集控中心,负责各自区域范围内的各风电场的运行值班调度,实现“集中监控、少人值守”,有效提高运行调度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该管理模式在2023年5月被评为省国资系统管理提升标杆项目,是全省八个标杆项目之一。
以莆田片区为例,若采用单个风电场建制,每个场站需配置至少6名运行人员,其所辖8个风电场需48人。成立集控中心后,8个场站仅配置21人,节约运行人员27人,每人每年平均费用按29万元计算,自2014年成集控中心以来的10年间,累计节省人工成本近8000万元。
智慧化管理成示范项目
该公司场站点多、面广、线长,风机涉及7个厂家13种机型,风机数据无法在同一平台进行统计、分析,更谈不上故障提前预警、智慧化决策等高级应用。
为解决这些问题,该公司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对国内同行业和厂家进行深入调研交流,提出了智慧风场系统建设方案。
去年12月底,首批3个风场数据接入智慧风场系统运行,今年7月系统上线试运行。它不仅是一个全息展示平台,更是一个能实现设备健康状态监测、数据分析、故障诊断、故障预警、能效管理和运维决策等的智慧运营平台。该系统是福建省第一家企业运行的智慧风场系统,也是能化集团“智改数转”示范项目。
“通过充分挖掘系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功能,风电场运维决策管理智慧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运维效率大幅提高。”该公司生产与设备管理部经理张栋仁介绍,“通过该系统的智慧功能为生产经营提供辅助决策依据,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全面市场化做好生产运行技术储备。”
实行智慧化管理以来,仅大部件预警每年就可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若加上其他安全和经济效益,年创效将超过1000万元。
体系化管理保障设备安全
全面推行7S管理,这是电力行业的一个特色。但结合风场实际,大力推行生产管理标准化场站建设和设备管理体系化建设,是该公司的亮点。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