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端午记忆
文章字数:1,175
  端午作为节日可溯源至汉朝,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中便有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防病防疫,驱邪避鬼魅的记载。
  古人浪漫的天人合意的念想不断影响着世人,沿袭至今,这种内核力量早已不是单纯的迷信和人寓于天的妥协,而是一种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精神力量和文化魅力。
  而我的家乡莆田在传承这文化智慧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取舍和沿袭方式,它在保有古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其饱含生命力的时代内涵和风土人情,为世人呈现出别致的端午风貌。对于端午,莆田人民为了迎接它所要付诸的心力一点也不亚于其他传统节日。
  除了赛龙舟,最典型的便是“角黍”,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粽子。由于南北的饮食差异,会有咸粽和甜粽之分,莆田地处东南地带,早先时候是以甜粽为主,一个个晶莹剔透的蜜饯和醇香的红豆镶嵌在密实的糯米中,一口下去,那种甜意直达心尖。后随着南北文化的互融,咸粽子也走进了莆田人民的视野,这种粽子多是包裹着大块的五花肉和金黄的蛋黄,在一些人家也会在其中和入香菇干、瑶柱、蛏干,打造当地“海味儿”咸粽子,那一口说是鲜掉眉毛都不为过。而粽子的多样化发展也正是莆田人民对时代最合时宜的回应。
  同时,莆田人民在这一天必然会设宴祭祀先祖,希望先人能保佑子孙都平安、康健,不为邪气、鬼神所缠绕,百毒不侵,祛病延年,而这种虔诚的祈愿便是端午的核心。为了驱邪求福,当地人民还会采摘几株艾草悬挂于门户,所谓“艾旗迎百福”,艾草茎叶奇特的芳香,可以驱除虫蚁,净化空气,因此人们认为将其悬于户上,可禳毒气,有驱邪之效。
  同样有驱邪寓意的还有五线绳,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莆田很好地保留下这个习俗,每逢端午,几乎每家每户孩子稚嫩的手腕处都绕着五线绳,这是长辈对他们的健康长大的期许,也是孩子斑斓童年中的一抹色彩、一段回忆。不仅腕上要带着五线绳,孩子的手中还会提着五线编织的线兜子,里面会被塞满经艾叶润煮过的大鸭蛋,还有被洗得锃亮的大桃子,满满当当的兜子要赶上孩子的身高了,这是大人希望他们的未来可以无灾无难。
  古人云:“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沐兰汤为人们清去了“毒日”的燥气,带来了神清气爽的明朗气息,这也是古人驱邪、祛毒的一个方式,而莆田也将其列为必要的端午项目之一。端午之际,走进每家的门户,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阵药草的清香,芬芳四溢,这便是人家在煮药草的气味儿,一家不论男女老幼,都要用这个草药水沐浴,用于去除湿热的毒气,其本意也是为了洗去晦气,带来好运。
  人们总是可以将美好的愿想与传统习俗联系起来,而我也一直认为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情味儿的一大半来自于对传统节日的坚守,这些淳朴的仪式给予人们团聚、放松、感知生活的机会,淡化了高楼筑起的清冷与孤独感,让中国社会依旧富有暖洋洋的幸福感。端午亦是。(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