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粽子、挂艾叶、看龙舟,又到一年端午节啦。岁月长河中,每一年的端午节,也记录着我人生每一个阶段。
童年的端午节都是盛大的,每一次庆祝都是隆重的。每到五月,粽叶飘香,家家户户,少不了的就是粽子。妈妈总是能变出各式各样的绿色小粽。经过一番蒸煮后,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贪吃的我小心翼翼地品尝这节日的美味。
美味过后,就是紧张刺激的“赛龙舟”环节!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激烈的角逐。乡亲们身着艳装如同参加盛会,老人们搬出靠椅,端坐着静静等待,不知疲倦的孩子来回穿梭,上蹿下跳。那时年幼,不知屈原是谁,也不知这热闹的仪式从何而来,却丝毫不妨碍那些激烈热闹的画面刻进脑海。
人越长大,世界越显得复杂,快乐就变得不再简单。长大了的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些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很多时候我们期待过端午,不过是怀念当初那个纯粹快乐的自己。
少年的端午是乡愁,是怀念家乡的那一口风味。这些年,我们吃过很多口味的粽子,绿豆的清香,红枣的甜糯,火腿的鲜美……却唯独怀念家乡的那一口味道。“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传统,饮食往往与家、与乡相连。当“固态社会”变成“液态社会”,个人获得了发展空间,却也与身边的人少了些情感羁绊。我们在故乡出生、长大,却又在异乡漂泊、扎根。所以“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故乡”,这首诗早已写尽了我们的挣扎和离愁。
中年的端午是理解,是牵挂,亦是传承。五月初五,家家都需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驱邪避害。
年少时,我总是对这些繁文缛节嗤之以鼻,看到父辈对仪式的虔诚也不以为然。可转头也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我才明白那些烦琐的操作中,蕴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年岁上来了,竟也开始关注每一个传统节日,每次都要打电话回家,问父母要做哪些准备,有些什么禁忌。人到中年,忽然理解了父母细碎的絮叨,也开始注重孩子的文化传承,这是中年的成熟,也是中年的责任。
以前每年,都很烦父母弄那一堆堆的艾草,味道奇怪不说,放在家里又碍眼又碍事。
走过半生,经历了遗憾和无常,才恍然明白,节日是用来表达他们对子女深切的爱。他们盼的原来根本不是节日,而是每年固定的那一天,必定能等到你的归来。
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就是为人父母最朴素而深切的愿望。原来我们在乎的,是每一个能够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
中年的端午,一手牵起稚子,一边读懂了父母。人生过半,只求岁月变缓,留住父母的青丝,让孩子慢慢长大。
年年端午,又到端午。时光流转中,我们从稚嫩的孩童,来到成人世界。年少时天地初开,一切尚且懵懂。青年忙于事业,中年汲汲于家庭。然而,无论时光如何飞速流逝,无论世事如何流转,节日最为朴素的内核,永远是健康和团圆。(翁郑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