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冷漠、无视、事不关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已然变成社会的现状。扪心自问,当你面对不公,路遇求助时,你会选择站出来还是退缩?这是一个时代的拷问,也是一个关于法律和道德边界的深刻反思。当自身利益变成代价,又有几人可以做到无私奉献?
电影《第二十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背景,探讨了正当防卫的当与过。影片以诙谐并且沉重的手法,让观众在欢笑与感动中明白法律和正义的微妙关系。通过主线的进展和副线的衍生让人不禁思考坚守的正义到最后是否值得,令观众发人深省。“明明是我的家人惨遭迫害,结果却是我锒铛入狱,在外的家人还要不得安宁。”影片通过一位普通检察官的视角,向大家展示了法律如何与正义并存。他在追求公正与正义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职业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公交司机见义勇为,儿子面对校园霸凌悍然出手,老实村民为了保护妻子刺伤恶棍,一切看似无关,却冥冥之中互有羁绊,面对社会的不公,他无数次地向同僚诉苦,他有心而无力。为了保住儿子的学业与前途,他想过忍让退却;见义勇为的司机魂归西去,他对法律的信仰逐渐动摇;而蛮横的村霸与对法律绝望的受害者、儿子的案底冤屈与妻子的牢狱之灾让本来平静的小家庭身陷囹圄。
但是同僚铿锵有力的质问、儿子骄傲的话语,妻子义无反顾的支持,最终唤醒了他内心的正义,他重新审视自我和人生的意义。不忘初心,使命担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唯有经历磨难,他才逐渐认知到现实的残酷,从困惑到坚定,成为一名更加成熟、坚定的检察官。
这位检察官在影片中有句振聋发聩的台词:“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好人行善的代价更大!”然而现实生活中,谁伤重谁有理,谁人多谁有理,法不责众,法不责老等等,众多不敢苟同的处理态度,往往让原本正义的执法机关无奈收场,多数甚至采取折中的办法,即“各打五十大板”,殊不知这样息事宁人的态度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模糊的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放任了错误的行为,寒了炽热的心。
在安宁的日夜里,见义勇为的力量在我们身边悄然绽放。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对何种挑战,助人为乐的精神都是那样闪耀和动人。当有人在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了保护他人的安全和尊严而奋斗,那就是见义勇为的真谛。它可能是一个陌生人在街头拾起受伤的流浪猫,给予它温暖和庇护;也可能是一位义无反顾地冲向火场的消防员,为了救援生命而冒着生命危险;更可能是疫情来临时,身穿防护服逆行而上的平凡英雄。
影片的最后,当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与法律相结合所要表达的崇高旨意浮现在每个人脑海时,电影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便再明显不过,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雪中送炭、拔刀相助者,他们就像是一盏盏指引前行的明灯,是一种引领人们向着光明前进的力量。
(高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