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600天,晋江气电公司默默干了件“大事”——实现了联合循环机组一键启停功能!十月份,看似不起眼的“一键启动”“一键停运”两个按钮布置在了该公司3号机组的程控电脑上,运行值班员安全、快捷启停机组的愿景照进了现实,公司“智慧电厂”建设的步伐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力量中既有运筹帷幄的“主心骨”,也有勇担重任的“排头兵”,他们以众智之力扬起了晋江气电智能化之翼。
“机组一键启停项目”作为晋江气电首批重点科技创新项目,被列为“王丰劳模工作室”的科研项目。该公司集结发电部、设备管理部技术力量成立项目组,在整个项目的调研、方案设计、计划实施、验收调试和完善优化等多个阶段中,该公司党委牢牢把握项目主线,统筹推进各个阶段具体工作,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确保项目组工作顺利进行。
该公司发电部经理王丰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组的第一次碰头会上给团队加油打气:“这个项目将以3号机组作试点,研发意义非凡,基本定调就是完全自主研发。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会。一旦成功,不仅能大大减轻运行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和人为因素带来的误操作隐患,实现机组的安全、高效和智能化运行,更能让整个行业见识到咱们晋江气电技术团队的能力和水平。”
要让一个“想法”变成“现实”,需要强有力的执行者,需要团结的共进力量。项目组中的洪杰、林晓亮、李秋龙、薛惠程、康佳书、钟永康等成员,都是公司高精尖技术力量的“排头兵”。他们从项目目标出发,将每一个点都进行细化分解,致力于打造高效而稳定的一键启停功能。
一键启停功能的新增逻辑设计编写是项目的重中之重,要充分考虑MK6与DCS逻辑间通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重要参数设置的完整性,同时涉及硬接线和新接线设备的增设。洪杰作为热控专业逻辑编写“高手”,利用日常工作空隙时间完成了数百项逻辑的编写和下装工作,没有出现一个错误代码。同时,他非常注重后续运行人员的反馈和优化建议,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和优化,以满足运行人员的需求。
逻辑下装后进入调试环节,运行值长林晓亮接下“接力棒”。他时刻关注着项目进展状况,及时调整计划和资源,带领团队深入讨论逻辑程序的安全可靠性。伴随着3号机组的每一次启停,各相关人员紧密配合,经过一次次的试错与改进,精益求精地完成了多次调整与优化,最终找出清晰精准的解决方案。
为确保项目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发电部机务主管钟永康担当起项目验收的“把关人”。他将MK6与DCS逻辑间通讯必须可靠、稳定,重要参数设置必须完整,一键启停逻辑设计不得影响原始逻辑并可随时退出与投入,确保一键启停时长在规定时间内等具体要求深深植入脑海,仔细核对确认后再对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进行总结和报告。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技术问题,我们都本着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出发进行及时修正,该减的减,该加的加。比如设计初期,循环水泵由于关联环节多导致启动成功率较低,我们果断剥离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环节来提高启动成功率。而在闭式冷却水泵切换时,我们会充分考虑实际工况需求,加入是否带公用系统等条件……”提起研发过程,林晓亮滔滔不绝。
“一键启停真的大大减轻我们运行人员的工作压力,很多‘操作项’变成了‘检查项’,降低了误操作隐患,特别是在启机过程中,重要节点把控非常精准,还能及时有效反馈异常预警信息,启机‘安全感’提高了不止一点点。”发电部的运行人员感慨。
“别小看这两个按钮,它们将为机组的启动和停运带来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它们承载了公司一键启停项目研发团队的很多心血,是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发的,节约了近百万的研发费用。”王丰自豪地说。
“机组一键启停项目在3号机组成功投用,大大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而且该成果可推广到同类型机组上,实现效益最大化,对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同时,通过公司科创平台、‘劳模工作室’集结青年骨干攻坚克难、参与研发,也大大提高了年轻技术人员对控制系统的熟悉程度,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晋江气电总经理钟爱民说。
据了解,该公司接下来将把该项目逐步推广至其他机组,实现一键启停项目在全厂机组的成功应用。(林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