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父亲忆矿山
文章字数:890
  建矿初期,企业管理落后、生产工艺因陋就简,井下的产煤、掘进、出渣、运输统统都是手工操作,照明用蜡烛、煤油灯、“臭土灯”,白天用镜子在峒口反射阳光照明。职工们最初每天只有五角钱的伙食费,也没有澡堂,“上班一身煤,下班一盆水”。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竹棚,有的矿工还住在农民家里,睡的是用毛竹编制的竹床,吃饭的碗是用毛竹锯成的竹筒,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职工队伍人员流动大,职工人数1958年底还有1850多人,1962年下半年只剩下560多人,企业原煤产量最高达到六七万吨,最低不足1万吨,矿山的第一代建设者们就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边找煤、边生产,开始了矿区的初创时期。谈起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父亲感慨万千:“那才是真正的苦啊!你们这些孩子哪知道什么叫艰苦?不过那时候的矿工也真是不含糊,那种勒紧腰带搞建设的拼劲、闯劲是你们这代人无法想象的,也没法比的!”父亲说。
  2009年,父亲和几位老同事到永安煤业公司柯坑煤矿参加50周年矿庆,又回到了久别的养育他们的煤矿,共同见证煤矿经历体制改革洗礼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在领导的陪同下,他们参观了指挥生产的现代化井口调度室、变电硐室、皮带机、主副井车场等,并到井下参观了解生产情况。来到井下大巷,过去漆黑的巷道,如今全部悬挂上了笔直的照明灯、整齐的安全文化牌板、灯箱,看着眼前优美的环境、品味着典雅的文化气息,曾在这个矿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父亲感慨地说:“这里哪是井下呀,简直像在旅游景区似的。有人说,现在井下比过去如何如何地好,我不信,今天我服气了……”
  每到一处,煤矿的新变化都给老爸和其他老同事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全国劳动模范、掘进工出身的周忠凑发自肺腑地说:“现在党和国家多么重视咱煤矿工人、关心煤炭行业振兴啊。我们那时采煤用的是木支护、手刨镐,掘进用大锤、钢钎打眼,出渣出煤用肩挑、竹筐托,放炮用明火放炮,用导火索引爆,采用自然通风,排水用水桶肩挑手提。现在井下工作面作业环境好、安全系数高,职工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职工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设施全配套,文体设施齐全,住宅条件优越。如今的采煤工真享福啊!”(郑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