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读乡土之书,了解斯土曾经发生过的事,知往事鉴来者;读乡人之书,了解斯人闪耀并流淌着的思想之河;读调研之书,了解斯土正在发生的事,回答正在干什么、需要干什么,甚至还能找到怎么干的答案;写实践之书,为斯土斯人贡献绵薄之力,不负乡土哺育之恩,不负乡人教育之德,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做的事。
宋代黄庭坚在《书幽芳亭记》说兰花:“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读“有用”之书,就是每到一个新岗位,进入一个新领域,就要大量阅读相关专业书籍,靠博闻强记,立刻上手和打开局面,迅速从新人变成行家里手。我推崇去年的一篇文章《组织部的门风文灯》,此篇文章引发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考察材料的写作以及选用育留管等工作方式。而“无用”之书,像文史哲领域的很多书都可算“无用”之书。“无用方为大用”,此等书能强大人的内心,总能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之江新语》中有三篇短评专门谈到调查研究,全书第一篇文章就是《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我们常说,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正确地做事。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读其言更要明其意,明其意更要信其理,信其理更要行其道。学就学个透彻,干就干出样子!一路走来、风雨兼程。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塑造了我们党的独特气质。这些是智慧,也是经验。我们从中也能体悟到文化自信和中国之治。
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时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缔造了读书人无论在野在朝先天下忧乐的士人精神,改写了上千年来“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知识分子人生格局。一场庆历新政,其间执着者有之,淡化者有之,变节者亦有之。范仲淹历经千帆之后仍然不改赤诚之心,在自己的余生中仍能保持晚节,没有惆怅、没有怨恨,没有自喜、没有狂傲,使自己的一生都保持了纯洁。尊严无比脆弱,要像范仲淹做一个在自己心里也在别人心里点灯的人。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推崇至大至刚的大丈夫气概。所谓浩然之气,就是侠气,就是性情中人。天龙射雕傲江湖,江湖之上是家国。哪个人不清楚前行之路布满荆棘,而非鲜花?只是他们怀着我们从未有过的勇气,去探寻那条我们未曾见过的路罢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可见,世事如登山,若非历尽险远,则难觅“奇伟之观”。我相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前进的道路固然“一山放过一山拦”,但只要我们保持“不要人夸颜色好”的清醒以及“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志气,补短板,锻长板,把规定动作做到位,将自选动作做出彩。干好工作,过好生活,一定能够结新果,开新局,谱新篇!
才大心细,明善诚身。“才大心细”为晚清名臣曾国藩向朝廷推荐李鸿章的评语;“明善诚身”为中国大哲学家朱熹对读书人修身所作的最高评价。颇似空谷幽兰。虽千万人,吾往矣!(魏雯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