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7版
发布日期:
奋斗,为向海的“风车”
——记福能海峡公司生产一线的建设者
文章字数:1,297
    图为赖日林正在检查风机塔筒螺栓。

  泛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艰苦奋斗是福能海峡公司的共建底色,是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该公司坚持团结起每一名员工的奋斗身影,让青春力量和公司发展同频共振。
  充满斗志在最远处磨练
  2021年3月,24岁的冯锦泉加入了福能海峡公司的“大家庭”。“刚到这里我就主动要求去协助工程建设。”冯锦泉孤身前往厦船公司,与厦船、电建、监理、设计和各设备厂家共同参与海上升压站安装、调试、验收、消缺和协调工作。在大量交叉作业和24小时连轴施工的情况下,随时待命已是常态。从陆上码头至海上升压站最少需要4小时,为延长白天窗口期工作时长,他经常天刚亮就出发乘坐交通船或锚艇前往现场。
  出海后,时常遭遇恶劣海况导致机位转移,船舶顶靠时上下两三米高,左右晃动超过30度。为了能够尽早调试并网发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冯锦泉需要时刻穿好防滑鞋,戴好防滑手套“待命”。工程期也经常遇到塔底吊机系统故障或柴油发电机缺油无法吊物的难题,作业机位多且船舶资源紧张,他就徒手将油和设备分批次拉上二十几米的高空,只为多增加一些可作业机位。
  冯锦泉时常辗转在海上和堆场,遇到10MW主机组拼和装卸船时SPMT(轴线车)使用冲突的情况,他会立即根据当天装船计划及组拼进度需求,安排堆场单位与东方电气商定讨论,协调拆轴线车、运塔筒的时间。在设备调度方面,根据船只需求单,至少提前一天安排转运设备,再利用无人机航拍画面,与堆场及安装单位人员商议,调整出货顺序。
  根据船只装船或卸船物料以及安装现场实际需求,综合考虑天气、外籍船干扰、泊位占有长度等因素,调整船机进港顺序,以保海上安装为原则,冯锦泉积极与港务沟通,合理安排人员、设备等转运条件,让堆场工作24小时连续运转从未停歇。
  充满斗志向最难处攻坚
  “何其有幸,首台风机的吊装跟调试我都参与了。”作为生技部风机主管的赖日林,他和福能海峡人亲手将该公司第一台风机矗立在深蓝的海平面上。
  首台风机吊装时,所有的组织和方案都是第一次尝试,各单位的经验都并
  面对根本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赖日林组织成立吊装小组,不断进行技术攻关,观察每一次吊装步骤并记录各步骤用时,吊完一台就召开一次总结会,对每一个工序进行解析,思考优化方案,制定最适合本土项目的工程方案,评估可能存在的痛点、难点和薄弱点,这是他积累深远海风机吊装经验的办法。
  “最难忘的是第一台风机塔筒是先过驳到安装船甲板后再翻身起吊的,浪费了很多时间。”发现问题后,赖日林不断地思考推敲,查阅资料,创新提出在运输驳上加履带吊,在运输驳上直接翻身起吊。通过实践后,果然大大缩减了时间。
  在风机运行突然出现批量报故障的问题时,赖日林不畏艰难,主动破局。“有风有雨是正常的,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他迅速召开风机故障消缺小会,全面分析风机故障问题,根据变化不定的海上天气情况,因时因势调整、优化方案,同设备厂家探讨制定最周密的执行策略,提前调配备品备件,调度运维船机,协调人员增派工作,最终如期解决了故障问题。(张苗苗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