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拜读了林清霖老师在《福建煤炭》上发表的题为《我们奋斗过的青春》文章后,颇有感触。写此文章,既表达诚挚敬意,也抒发内心之感。
林老师在文中回忆了他年轻时走过的奋斗之路。林老师在邵武煤矿当过采煤工,上过工人大学,参加过自学考试。凭着对文字的执着与热爱,他笔耕不辍,采写并发表了大量新闻稿件。凭着真本事,林老师转到政工岗位,实现了从“拿铁锹”到“握笔杆”的华丽转身,一步步走上更加重要的岗位。后来,身怀一技之能的林老师调到当时的福建煤炭报社,默默为通讯员做起了嫁衣……
知道了林老师的励志故事,看了林老师的文章,我深有感触。因为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和林老师一样的故事。我总结了“四个一样”:一样出身条件艰苦的煤矿;一样参加了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一样从生产一线到政工岗位的成长经历;一样从山城到省城的人生轨迹。
2015年,我到省城福州工作,有了更多与林老师接触的机会。林老师无论是在《福建能源报》当编辑,还是后来退休了到《福建煤炭》和《福能集团志》当编委,都与我工作上有着交集。每次与林老师交谈,我们都有着许多共同话题。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三观,让彼此有了更多的共鸣。
有一件事让我深受感动。2018年,我们单位开展新闻写作培训,我邀请林老师作为主讲人。课堂上,林老师为大家系统讲解了新闻写作知识,介绍了《福建能源报》各版面特点及用稿需求,传授了如何提高上稿率等技巧。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林老师讲了整整一个下午,中途没有休息,连水都没怎么喝,直到临近下班,他才发现所剩时间不多,这时他才有意识地加快讲课速度。原来,林老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讲一点,结果不知不觉就超时了,他非常客气地说:“抱歉,再占用大家一点时间。”没想,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可见,为了讲好这堂课,林老师准备非常充分,真是用心良苦啊!
2021年底,林老师从岗位上退下来,过起了幸福的晚年生活。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有事做,有人爱,有所期待。如今,我们仍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文章。每次拜读他的作品,就像在倾听一位老朋友的诉说,在近距离与他对话。
林老师活到老、学到老,坚持读书写作,用笔记录人生百态,抒发内心情感,这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反观自己,我的人生上半场和林老师有着许多相似经历,也曾在奋起的道路上坚守本心、恪守不渝,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时空转变,曾经的如磐信念有所动摇,曾经的逆水激流隐隐退却。置身嘈杂都市,看那灯红酒绿的街巷,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水马龙的立交,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空间却越来越小。这一点与林老师相比,惭愧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愿我们每个人回望来时之路都能从容笑之,不留遗憾。不念过往,不负当下,不畏将来。(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