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十年的时间,感慨江湖夜雨的飘零;有人用十年的时间,从月光里酿一抔相思遥寄故乡;我们用十年的时间,筑一个梦,一个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的伟大梦想。
于我而言,这十年也是行走在“山”“海”间的十年,置身于人间福地,赏山海画廊的十年。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是我的家乡长汀的真实写照。她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之一,但是这十年来,她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也是第一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的城市。就在去年,《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作为世界生态修复实践成功范例向全球公开推广,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正式走向世界。所谓心合意同,谋无不成。这骄人的成果,离不开科学思想的引领,离不开我们党正确的领导,离不开全县人民的“愚公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时,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正是在这一号召下,一任又一任的“愚公”们,卷起裤脚,扛起锄头,铢积寸累,日就月将,让那“火焰山”绿起来了,让那悠悠汀江唱起了欢歌。而今,在水土保持科教园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捐植的那颗香樟树已亭亭如盖矣。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在这十年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也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极具特色的古镇旅游,种类繁多的客家美食,让我热爱的这座小城再度涌现活力。
去年,我从山城来到泉州工作,这是座历史上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光明之城”。她庄严肃穆,大坪山上的民族忠魂静默无声;她温婉多情,开元寺边的凡间烟火人声鼎沸。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她广容博纳,儒释道的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在这座“宗教博物馆”里和谐共存。海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启航,这是“海”之城。我想我是幸运的,在这一年里,我看过清源山上的落日熔金,我听过洛阳桥下的渔舟唱晚,我见证了她成功申遗,为世界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再续“海丝”情缘,见证了她锐意进取,让“晋江经验”成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见证了她勇立时代潮头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什么是“爱拼才会赢”。这座城也从此成为了我的念想,于我而言,这便是胜却人间无数的相逢。
我的工作也和山海有缘。我以前是一名地理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昆仑之巅到东海之滨,从武夷山脉到闽江之畔,带着他们一点一滴地了解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脚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八闽大地。现在,我是一名基层地质工作者,整理行囊,用双脚丈量脚下的青山,一寸一尺绘制她的风貌。刚入职时,前辈们笑着告诉我们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与山海相伴是工作的常态。听起来很艰苦,可是我没有听出一丝的抱怨,他们啊,埋首天地间,跬步至万里。我敬爱他们,敬爱他们为了地质事业奋斗终生,敬爱他们以闽煤地勘精神为人生标尺。十年来,地灾应急有他们逆行的身影,生态修复离不开他们的科学严谨,在这巍巍八闽大地,他们构筑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固长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描绘山海共治的生态文明画卷。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在这新时代的地质工作新征程上,我和我的同事们必将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继承先辈们的奉献精神,牢记服务宗旨,扛起时代重任,手握奋斗接力棒、怀揣梦想建立属于新时代的地质荣光。
这十年,我从山城里走出,停留在泉州湾边,也算跨过“山”“海”。所谓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在这片朝气蓬勃的土地上,故乡教我以山的坚韧,以锲而不舍的努力犯其至难图其至远;泉州教我以海的广博,以胸吞百川的魄力兼收并蓄砥砺奋进。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青山妩媚、绿水多情的八闽大地,这山海共治、携手共进的人间福地,在新时代的壮阔征途中,正奋飞于海西,扬帆再起航。
年矢每催,曦晖朗曜,铸剑十年思报国。蓦然回首,初心未改,恰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廖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