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与“粽”不同的端午记忆
文章字数:1,168
  
  除了常见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之外,在我的家乡厦门还有一项特殊的端午民俗——抓鸭子。
  这项活动要在一根长长的桅杆上抹油并在尾端挂上鸭笼后,将其横放着由船上或岸上伸向海面。参与者要赤脚踩着滑溜溜的桅杆快速走向尾端抓住鸭笼,将鸭子放至海中,最后游泳追赶抓住鸭子,获胜者可将抓到的鸭子归为己有。
  抓鸭子在厦门已传承数百年,据说最早是渔民们的节日狂欢,也有说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无论起源如何,它都极其考验参与者的平衡能力、水性和体力,成功者寡,失败者众,但人鸭大战、水花飞溅的场面热闹非凡,总能引得观众欢呼大笑。(建材控股 陈祺) 


  我记忆力里的端午节没有粽子,没有赛龙舟,没有艾叶。本地的人们,似乎也不太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也不懂得端午节的内涵。这一天,大人们不用出门干农活。在农村,早上起来能看到父母在家里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吃过早饭,母亲开始为一家人包上几个包糍,吩咐我和姐姐带上镰刀到后山上砍一些“草药”。据说,这一天的野花香草都是药,手碰到哪棵砍哪棵,采回来之后在门两侧插上一些,辟邪菖蒲是必不可少的。午后母亲开始煮草药,同时放入几个鸡蛋。全家人都要“洗药草浴”“吃彩蛋”,药渣绕着外屋撒一圈,说这样可以防疫祛病、避瘟驱毒。
  如今身在异乡,粽子的清香、赛龙舟的热闹也无法抹去对“洗药草浴”“吃彩蛋”的记忆。窗外,雨一直下,不知家乡是否还像以往一样,家家忙碌着包包糍,上山采草药,用壮家独特风俗过端午?(邵武煤业覃玉兰) 


  母亲的家乡在安徽巢湖边上的小镇,虽然儿时来闽定居至今,却也保留着一些家乡习俗。皖中人民过端午除了包粽子外,还要做的美食便是端午粑,小时候我和弟弟最喜欢看母亲和小姨做端午粑。
  将田间采下的艾草和池塘边摘下的荷叶清洗干净,艾草挤干剁碎,和面粉糊一起拌匀发酵。锅里放入一大勺油,油热了把肉沫酸菜豆干等放进锅里翻炒,出锅前加调料,端午粑的肉馅就做好了。将肉馅包入艾草面糊,折叠包裹进刷上一层薄油的干净荷叶,放入蒸锅,直到荷叶和艾草的甜美清香飘出,便可出锅。一口咬下,软糯的艾团、鲜美的肉馅带着荷叶香,和夏天傍晚的风一起,被我们吃进肚子里。又是一年端午,风吹过,好像带了一点端午粑的香味,那是思乡的味道。 (联美公司邱蕴捷) 


  记忆中的端午节,有芳香清甜的蜂蜜凉粽,有色彩缤纷的七色彩绳。
  蜂蜜凉粽是夏天最清爽、解暑的食物,全用糯米制成,没有馅,煮熟后晾凉,形似菱角,放在小碟子里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吃起来软糯凉甜,沁人肺腑,味道超级棒!
  快到端午节的时候,奶奶会提前做好“花绳”——七彩绳。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蝉鸣的夏夜里睡一觉醒来,会发现手腕、脚腕都会被系上“花绳”,而且脖子上还会戴上用花绳串起来的形似粽子的七彩布坠子,要从五月初五戴到六月初六。(福能南纺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