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这一年,江苏江阴,一个名叫徐霞客的孩子呱呱坠地。十四岁时,徐霞客被母亲问起了每个孩子都得面对的问题“长大后想做什么?他回答: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那时候,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深入人心,何况徐母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可以依靠。然而,徐母人虽然普通,思想却很包容,她说:去吧,出去见见世面,看一看大好河山!不要做窝在笼子里的鸡、拴在木桩上的马!于是,徐霞客和母亲约定:在春草初萌时出发,在秋林染霜时归来。
游记中,他“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见武夷山“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写九鲤湖的瀑布“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观太和山的榔梅树“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
有一年隆冬,大雪封了黄山。徐霞客用一根铁棒,在峭壁之上凿出了一个个冰坑,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黄山之顶。于是,后人就在《徐霞客游记》中读到了这句话:“初四日,兀自听雪竟溜日。
山下,灯火辉煌,喧嚣成海。徐霞客却端坐山顶,不作一语,在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天大雪融化之声。举头眺望星空,身心俱澄澈。
徐霞客的大半生都在路上,即便前路莫测,他都勇敢去闯。途中遇见的人和事,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为后人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徐霞客游记》。酒喝不尽,嗑唠不完,可人还是要走的。虽然山川美景尽在眼前,我却只是个匆匆旅者,无法驻足。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魏雯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