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从前的自己
文章字数:1,323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我从事通讯员工作已经16年了。从最初说不清楚新闻是什么的“新兵”,到成为《福建能源报》的积极分子、永安煤业公司的优秀通讯员,这一路行来,心中的感慨颇多。
  回忆起我最初开始学习新闻写作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时,每天写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因为自己心里知道,只有勤看书报,多写多练才能进步。那时,我在井下工作,还要照顾牙牙学语的儿子,但我还是坚持写作,并给自己定任务,每天两篇,这样沉默地、执着地熬夜学习。
  苦也罢,累也罢,彼时的我浑然不觉。对我来说,每天能学到那么多新闻写作知识,内心溢满充实感。空闲时我就找些报纸来看,遇到好的文章就把它剪下来,并分门别类地用胶水粘贴在笔记本上,下班回家没事时,我就拿出来仔细认真研读,遇到好的导语、引语、大标、小标等都会拿笔写在笔记本里,认真揣摩它的含义,要是自己来写,又会写出啥样的文字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了报纸上那么多好文章,我对于什么是新闻,如何写新闻便有了深入的了解。就这样,每一张报纸都化身为不说话的老师,默默地但又尽责地领我走进了新闻写作的大门。读多了,自然想试着写一写。想写,却又因为性格羞涩、自卑,再加上当时并不算正式的新闻宣传人员,怕自己写不出什么结果,徒增别人的笑料,所以,起初不敢光明正大地去采访、去写稿,只是把自己关进陋室,闭门造车写了几篇“豆腐块”。不出所料,那样的文字当然不可能发表。但是,我对写稿的兴趣和热情不减,石沉大海的稿件从来不会影响到我的热情。
  2007年底,机关后勤单位开展为基层服务活动,我将自己悄悄了解到的生产股测量组信息写成了一篇小消息《围着基层转服务到现场》,没想到投出去后,很快就在当时的《福建煤炭报》上发表。当我看到自己辛苦码的字,变成了飘着墨香的稿件,那种欣喜,如同农人在麦收季节捧起一把清香的麦粒,现在依然清晰如昨。那之后,我终于能勇敢地向不同部门的同事进行采访,采访的内容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每天都有写不完的稿源。
  从写稿的第一天起,我便秉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理念,很快,我的努力有了收获,新闻稿件接连发表在当时《福建煤炭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纸上。写得多了,不再满足“小豆腐块”,希望可以写一些工作通讯或人物通讯类的稿件。于是,我又有针对性地翻看报纸,静心学习报纸上已经发表的同类型的稿件,学习这些稿件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有时看报纸,看到自己能掌控的体裁,便仅看个标题,就合上报纸,默想,如果这篇文字由自己来写,会如何去写?想过之后,再去学习作者的写法。通过这种对照式的学习方法,我悟出许多新闻写作的技巧。
  如今,翻看着发表过的不同类型的稿件,也有厚厚的一大摞。抚着这些“劳动果实”,过去的时光一寸寸倒流回来——那个埋头熬夜学习的人,那个不顾风刮日晒去采访的人,那个为了拍一张井下一线现场好照片,可以爬200多米采煤面不叫累的人……这些人在过去的光阴里一个个走出来,渐渐重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从前的自己啊!
  从前的自己,从青年到不惑,身心日渐疲惫的我感到那般的可爱甚至可敬。现在,我愿意重新找回原来的我,多读、多写、多悟,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脚踏实地,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郑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