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冬至,只是看到眼前热气腾腾的汤圆,听到妈妈祝贺我又长大了的时候,就会一边欢呼雀跃自己又要“长一岁”了,一边紧赶慢赶地把汤圆嚼烂咽下去,生怕汤圆放久了会化掉。来到幼儿园后,班里总会有好事的同学找班上所有同学都仔细确认一遍:今天是冬至,你吃汤圆了吗?吃了才可以长一岁哦。”“当然吃了,我吃的还是我自己做的汤圆呢!
在同学们面前炫耀自己做的汤圆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们家的汤圆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冬至的前一天,妈妈会搬出一团已经揉好的雪白的糯米粉团,分成两半,其中一半再加一些红曲,反复揉捏直到面团变成均匀的粉红色。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人从大面团上捏一小块面团,放在掌心上搓成圆球,一个个小汤圆就完成了。爸爸妈妈总会夸我做得很好,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第二天早上,妈妈会精确地给我舀一碗我自己做的汤圆。当时觉得妈妈好厉害,现在想想,其实我做的汤圆很好找,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准是我做的。
后来,随着升学,夜晚的时间慢慢被作业覆盖,早起的时光被上课铃声催着匆匆向前,自己搓的汤圆也渐渐被超市里的速冻食品替代。只是那时,繁忙的学业令时光看起来如此匆忙,对于“长一岁”的期盼也不再那么强烈。突然有一天,晚自习下课的时候,几个要好的同学约我一起去刨冰店。这么冷的天吃刨冰?”“当然不是,那家刨冰店冬天有卖汤圆,今天可是冬至啊。”我才想起来,离家住校的我早上收到妈妈的短信:今天冬至,记得去吃汤圆。几个同学围坐一起,一人捧着一小碗芝麻或花生馅的汤圆,口中聊着明年的愿景。不在家过的冬至,不是家人煮的汤圆,献给学校和高考,明年大家一起冲刺!
第二年,我到了西安上大学。北方的冬至不吃汤圆,吃饺子,冬至那天,食堂特意多开了好几个卖饺子的窗口,但却没有一个卖汤圆的。回到宿舍找同样来自南方的同学抱怨,结果大家抱怨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抱怨找不到年糕,有的抱怨没有桂圆,还有抱怨羊汤味道和家里不一样的……几个福建的老乡问我要不要去超市找点速冻汤圆自己煮,我说算了,还是入乡随俗一起吃饺子吧,也算长了一岁。
毕业之后,我来到离家不远的邻市工作。冬至这天,午餐的时候公司会供应每人一碗免费的汤圆。有同事起哄:别再给汤圆了,吃了又要长一岁了。引起大家哄堂大笑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当年幼儿园里那位到处问人有没有吃过汤圆的同学。几名同事坐在一起,一边吃汤圆一边谈论自己在家的时候吃的是什么样的汤圆,我就会把当年自己和家人一起做汤圆的故事搬出来,如同当年在幼儿园一样,在同事们面前炫耀一番。然后发微信提醒在家的爸爸妈妈:今天是冬至,虽然我不在家,记得吃汤圆。
然后才体会到,原来冬至到,吃汤圆,关乎的并不是“长一岁”,不是什么样的汤圆,关乎的,是成长,是期望,是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陈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