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青春有颜色,那一定是如火般的鲜红色,照耀着大地,洒向祖国大好河山,用鲜红般的熊熊烈火,告慰先烈们,这盛世中华,如你所愿;这风华正茂,时刻明媚;这绚烂星火,已然燎原。
还记得那一幕,开篇何胡子站在围观焚书的人群中的慷慨激昂,能想象一个旧社会的书生秀才面对大上海滩的西装革履与皮鞋时那复杂的内心。演员恰到好处的演技,让戏外的我们看到了一个旧时读书人内心的挣扎和迷茫,不安又坚定。想让读书人抬头的革命意志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时候课本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还记得那一幕,又是一夜无眠,窗台的余晖洒进些许阳光,拂晓的清晨才蒙蒙亮,李达从窗外望去,隔壁家可爱的小姑娘已经在朝他微笑。我记不清电影中小姑娘出现了多少次,只是每次她出现时都面带微笑,或给李达,或给王会悟,在那纷争忧扰的时刻里,小姑娘的微笑仿佛橙色的阳光般,温暖着戏里李达的疲惫以及戏外我们的内心。爬上房顶的屋檐,迎接曙光,看着屋对面那双清澈的眼眸,小铃铛唤醒沉睡的人们,在那动荡的背景下,仿佛治愈了奋斗的创伤,也给戏外的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平和与安宁。
还记得那一幕,全片最为华丽夺目的场景,法国国庆的那一夜,烟花绚烂,庄园奏响欢乐的旋律,曼妙的舞姿和余音绕梁的歌声,东方巴黎原是如此多姿多彩,大世界的哈哈镜仿佛在嘲笑着铁栅栏另一边的落魄国度。毛润之稍显愤怒的步伐,戏外的我早已泪满青衫,我能感受到他的愤怒,感受到他的固执。如今,我们也能拿着自己的国旗,牵着五颜六色的气球,哼唱着雄壮的国歌,漫步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看着满天的烟花,祈祷着繁荣昌盛。没有栅栏,没有阻拦,没有迷茫。那时候的他们能看到如今的我们吗?
还记得那一幕,记得“五四运动”的崛起,记得南陈北李的开天辟地,记得大上海街头奔跑的光影倒流,记得嘉兴船上铿锵有力的共产党宣言,记得先辈们披荆斩棘留下的灼灼光辉,记得万般肺腑都道不完的曾经血与火交织的百年历史。
最后,不知道有谁注意到电影的海报,那奔跑的画卷仿佛预示着时空的交接,从他们青春的剪影里,我看到了日后的他们奔向井冈山,奔向延安,奔向西柏坡,奔向天安门……(高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