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眼皆青翠,花果沁心脾,光伏连成排,电波穿云间。”11月25日,随着新华社记者梅元龙一行人的到访,永安煤业公司上京供电所永京光伏电站又一次在媒体面前展露娇颜,曾经黑矸石遍地的后畬废弃矿俨然变成了“光伏园”“花果园”。这一转变的背后,是该所持续推进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的久久为功。
自2018年4月完成光伏电站主体建设后,该所就着手规划矸石场地及周边护坡的复绿治理,前后历经3年,投入资金45.84万元,覆盖黄土1976平方米,种植草坪13184平方米,栽种三角梅、红花檵木、野牡丹、小杜鹃、桃树和桔树等9727棵,致力于给矿山生态一个强健的“肺”,给矿区百姓一个绿色的“聚宝盆”。
“每一棵三角梅下至少要覆土50厘米,且种植前期吃水多,需比平常种植多灌溉两次,施肥频率也更多,特别是今年持续干旱,这一大片绿化,我们夫妻俩从早到晚都围着它们浇水。不过付出也有收获,桃树和桔树今年都结出果子了。”说到亲手种植维护的花草,光伏电站运行工章克制脸上的笑意不断。经过近3年的土壤调理,第一批三角梅已长至3米多高,一串串玫红的花开得热烈而张扬。
章克制曾在原后畬煤矿当过6年的采煤队长,一双手老茧重重,还有些许黑色的煤斑,在他的记忆中:“这里过去都是矸石堆,一辆辆矿车经过,空气中煤尘弥漫,下班回到家,浑身又黑又脏。井下采煤时,煤石‘吃’进肉里是常事,时间久了,手上就有这种煤斑,怎么都消不掉。”这样的一双手,历经岁月沧桑,既见证了昨日煤炭的辉煌,更亲历了如今生态治理的“绿色蜕变”。
截至11月30日,永京光伏电站累计总发电量996万kWh,发电小时数3197小时,收获发电效益846.6万元。比起这些效益,“春赏百花夏摘桃,秋收金桔冬赏梅”的生态丰收更令人振奋。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该所在紧抓光伏和水电的发电资源互补中,持续推进水电绿色生产,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减少水电对河道生态流量的影响。
2019年,该所在所辖的桃源、二级、京口、易坪4座水电站分别安装了最小下泄流量监测装置,在确保坝头泄水流量满足绿色、环保、生态的要求下,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发电效益最优。2020年,对地处靠山体、采光不好的二级水电站下泄流量装置进一步改造,增加泄流闸门,有效解决了该站易受雷击、经常掉线的问题,使数据的实时监测与传输更加及时准确,保证下泄流量不符合要求时能实时报警,以便水电站运转人员及时打开泄流闸门调大排放水量,真正地将绿水长流的理念实施到底。
“合理利用光伏和水电资源,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生态更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永安煤业公司上京供电所所长郑理纪表示,该所明年将继续调研关闭矿井建设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盘活废弃矿山场地资源。(陈荔琼)
图为郑理纪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陈吉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