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耕作在矿区复垦土地上的“退伍军人”
——记漳平煤业公司大瑶煤矿邓毕华
文章字数:961
    图为邓毕华开着收割机收割水稻。

   

  在漳平煤业公司大瑶复垦区的田间地头,我们经常看到一位四十出头的汉子,身材壮实,皮肤黝黑,时常戴一顶草帽在察看庄稼的生长态势。他叫邓毕华,今年大瑶复垦区晚稻大丰收,让他的名气更大了,连附近村民都说:这人干什么像什么,他是农田的真心守护神,是庄稼的贴心好保姆。
  随着矿井关闭退出和土地复垦步伐的加快,短短的五年间,邓毕华的身份一直在改变着,从井口调度室主任、果农到稻农,但这一切改变不了他对矿区深沉的热爱,因为他身上有着一份退伍军人特有的责任担当。今年三月份,大瑶78亩水田计划实施机械化耕作,由于新开垦的土壤肥力相对较差,加上机耕道等建设设施不完善,给水稻种植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他和承租方一起想办法,多方奔走,寻找漳平市政府职能部门和漳平煤业公司的政策帮扶,购置了翻耕地、烘干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机具,对土壤进行了有机改良,并铺设了400多米的简易机耕道,为实现复垦区的机械作业打好了基础。
  万事开头难。矿工们在土地复垦区域第一次耕作水稻,是否有好的收成不仅关系到矿区的声誉和效益,而且直接影响了大家对推进二、三期土地复垦的信心与决心。邓毕华深知他肩上担子的重量,为此,在晚稻秧苗插种后,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空,他总是早出晚归,每天深入田间地头,对红米、黑米和香米等品种生长情况进行田间观察和记录,利用掌握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把稻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护,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没有误过一回事。暴雨冲垮了边坡田埂,他立即组织人员修复;稻子熟时野猪跑来破坏,他带人分批守夜驱赶,坚持了整整一个月。今年7月,为了消除复垦区下游一家养殖户的疑惑,邓毕华和承租人对田间使用的生物农药做了低毒养殖试验,一周时间内圈养的鱼苗安然无恙,得到养殖户的认可。他说:我是一名党员,凡事要带个头,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奔着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复垦区产的生态精米,一定让大家吃得放心开心,让大家吃出小时候家乡的味道。
  是的,邓毕华就是一个对工作要求甚高的人,他兴奋地告诉我们: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复垦区水稻的亩产量达到了千斤,这是一件大喜事!收割后这一大片地将种植景观油菜花,到时候请你们再来看这里的梅花、格桑花和油菜花。(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