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向阳(后)在对新招矿工进行安全培训。 林向阳1989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31年。2019年,林向阳所在的矿井因政策关闭,他按组织安排分流到了福建能源集团永安煤业公司苏桥煤矿。
30年前,为了早日参加工作,为家庭分忧,林向阳从沿海城市考上了福建煤炭工业学校,当时的沿海城市年轻人大都不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林向阳因为煤矿“铁饭碗”的诱惑选择了它。
1989年7月,林向阳从福建煤炭工业学校采矿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永安矿务局京东煤矿采掘队实习。在井下实习的几个月是林向阳自参加工作以来至今都难忘的一段时间。那几个月,林向阳与一线职工同工同酬,没有任何特殊,推车、铲渣、耙煤、架棚等每一道工序他都体验过。早期的煤矿生产条件差,下井几公里全靠两条腿走,巷道粉尘飞扬,掘进装岩都是手工作业,井下运输采用人力推车,提升上山使用调度小绞车,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对于林向阳这个刚出学校的技术员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他为了实现“铁饭碗”的理想坚持了下来。
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林向阳领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120元,这让林向阳兴奋不已,同时也忘了当月工作的艰辛。
“我那时候的工作条件很差,采掘工艺非常落后。如今,下井斜巷有猴车,平巷有人车,采煤工作面有单体柱支护,掘进工作面有装岩机,巷道有高压微雾降温除尘,煤矿井巷变化日新月异。谈起煤矿的变化,林向阳说。
经过多年的改革变迁,福建煤矿迅速发展,工作面条件、设备设施更新换代,巷道整洁干净,面貌焕然一新。
1994年,林向阳经人介绍与同是福建老乡的陈群英结婚,当时全家只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一床席梦思铺在地板上就是他们最奢侈的家具了。1995年,女儿林泽心出生,妻子陈群英当时在厦门市华颖电子厂工作,为了节省开支及照顾家庭,陈群英主动调动到永安矿务局斑竹坑煤矿当了一名绞车司机,并先后干过变电站操作工、地磅司磅员、矿修班维修工等。
尤其是在斑竹坑煤矿当绞车司机期间,陈群英每天都要风雨无阻地骑单车往返好几公里上下班,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两人省吃俭用倒也衣食无忧。
刚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煤矿的艰苦生活让他有点灰心丧气,同时看到老家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他一度动了心,想辞职回乡发展,但随后的政策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2000年,原永安矿务局与上京矿务局重组合并成立了永安煤业公司,经过重组、改革,职工的收入开始逐年递增。2010年,有了一点积蓄的林向阳把积攒的50余万元连同向亲戚借的30余万元在厦门思明区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2015年,还完欠款后,林向阳又买了辆小轿车,2017年,妻子光荣退休,2018年,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厦门市思明区社保局工作,这些年接连不断的喜事让林向阳对煤矿越来越依依不舍。如今,手上有一点余钱的林向阳又盯上了基金投资,目前已投入几万元,他笑着说:现在生活好了,也没什么后顾之忧,投点基金看能不能赚点小钱花花。
“我们那时候的目的只是想赚钱,有个栖身之地就很满足了,哪想到还能买房、买车,没想到在我退休之前,这些都实现了。”说这些话的时候,林向阳的表情很满足。
关井闭坑前,永安煤业公司领导考虑这些老技术员拥有宝贵管理经验,同时征询他们本人意愿,同意这些老技术员分流到其他生产矿井工作并享受原有待遇。出于对煤矿难以割舍的感情,林向阳选择分流到了苏桥煤矿继续工作。
初到苏桥煤矿,绿树环绕的绿荫小道、封闭的煤台、整洁干净的道路立即吸引了林向阳。在苏桥煤矿,林向阳每天都认真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很珍惜现在的每一天。闲暇之余,他会在生活区棋牌室中打打牌、看看电视,有时就在矿区道路上散散步,到羽毛球场观看年轻人打羽毛球,或者拉拉单杠,跑步机上跑跑步,生活既充实、健康又惬意。
(陈君贤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