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退伍兵兄弟的矿山幸福生活
文章字数:1,436
图为张水平在办公。

  漳平煤业公司的张水平和张和平是两兄弟。两人学校毕业后都选择到部队参军,2002年和2004年分别从部队退役归来,在矿山工作。
  从武到文的跨越,越来越精彩
  张水平是漳平煤业公司党群部的一名组织主办,2002年12月退伍归来通过矿山安置,成了该公司发运站煤场的一名装卸工人。他是现今少有的矿三代,爷爷是矿山第一批随部队入驻矿山的开拓建设者,父亲是通过补员招工进煤矿的,现在也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了。
  “我是切切实实经过多岗位锻炼的人,从一名装卸工,到现在从事组织、武装、综治工作,其间还专职做过保卫、管理过档案。从武到文,他的身份几经蜕变。“对于企业的栽培,我由衷地心怀感恩,唯有好好工作来报答。”张水平一聊起自己的成长历程,满满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五一”期间,张水平在工作所属的城区换了套大点的房子,从2010年购买的90平方米的二居室换成了如今13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新房。原来的房子小,老人孩子在一起不够住,楼层也高,上下楼不方便。现在好多了,无论是楼层还是住房条件都有了很好的改善。水平笑着说。
  2011年,由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张水平的妻子从一名待业家属,通过招工成了一名在编企业工人。历经几年的成长历练,现在也是公司下属矿井的一名党政工作者,小俩口在矿山年收入有近20万元。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完成了二胎计划。现在儿子读初中了,品学兼优,小女初成长,越长越可爱,一个小家其乐融融,小日子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随着矿山去产能的推进,不少有条件或年轻的职工离开煤矿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祖籍闽南的张水平来说,前两年也萌发了想走出去到闽南经济向好的企业发展的想法,思来想去他还是放弃了出外创业的念头。他说,几代矿山人,根系黑土地,有不舍、有深情,父辈和自己一家人都生活在矿山,真正选择一个人出外打拼,离家远了,一年下来账面上是多了几万元,但与家人陪伴少了,生活成本开销却多了,实际生活的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煤矿企业正在转型攻坚中谋求发展,他说愿意与企业同荣辱、共命运,为了小家,为了幸福留守矿山无怨无悔。
  勤劳致富,把生活过得像蜜一样
  张水平的妻子在微信朋友圈里帮着小叔子张和平推广自产的蜂蜜,笔者看到这消息赶紧联系也购买一点。不是看到朋友圈发的信息,真不知道住在矿山,身边就有养蜂大师。张水平介绍,今年的夏蜜比往年产量高,所以发微信朋友圈看有没有人需要,刚发不久,就被预订了许多,都是老客户。
  张和平于2004年退伍回来矿山就业,第一站是公司下属矿井文宾山煤矿矿车班的机修工,2006年以来一直在供电供销公司从事电工工作。业余时间把精力都用在了勤劳致富的努力上。他在矿山邻近的村子里养了一百多箱的蜜蜂,春、夏、冬三季每箱保守能产三斤的蜂蜜,每斤按市价50元出售,单靠养蜂这一项全年收入就相当于矿山一个普通员工的收入。张和平还在住宅区周边种植了不少蔬菜,一年四季基本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供应纯绿色的蔬菜。
  在矿区的公园广场,每逢天气晴朗的早晨,一群群飞翔而过的鸽子给矿山带来无限的生机,这也是张和平养的,他还养了很多鸡鸭,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充实了他的业余生活。
  张和平的妻子日常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在矿山做些家属零工,为家庭增收不少。他们一家也在城里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
  日子也是我们矿山职工们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陈先英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