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村镇都有“赶集”的传统。人们需要买生活日用品或者贩卖自家的农产品,百姓们都会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集中到乡镇街道,或买、或卖、或聚、或看。
记得离家五公里外的两个小镇,一个“逢五、逢十”的日子赶集,一个“逢一”的日子赶集。周末,爸妈常常带我去赶集,每次都让我兴奋不已。对于那个时候的我来说,赶集更像是去一个游乐场。
当天一早,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陆续涌入集市。每次赶集,爸爸总会先到肉铺选块肉,生怕迟了挑不到好的。起初我还跟着爸妈逛上几个摊位,后来觉得实在没劲,便自个儿东瞧瞧,西看看。街上瓜果蔬菜、衣服鞋帽、肉类海产等应有尽有。只要你从摊前经过,就会感受到摊贩们投来的期望的目光。有的人在一个个摊前,拿起一件东西看看,问问价,看看样,却并不一定购买,一看就是懂得“货比三家”的持家之人。也有匆匆忙忙的人,似乎事先想好了,也不讨价还价,买了就走。人群熙熙攘攘,摊位林林总总,摊贩的叫卖声、鸡鸭鹅的抗议声、买家卖家的讨价声溢满了整条街。
孩童时代,赶集最开心的就是能吃上糖葫芦,爸妈总能答应我的要求,给我买上一串过过嘴瘾。随着人流,我到处张望着寻找糖葫芦小贩的身影,因为卖糖葫芦的摊点是不固定的。而不远处,是孩子们最喜欢驻足的玩具摊位,他们围在摊前讨论、挑选,摊上挂着的风车,在微风的吹动下,呼呼地转,五彩斑斓。带着小孩的妇女,一旦路过卖玩具的摊点,便牵着小孩疾走如飞,一晃而过。
赶集最大的亮点在于能买到非常鲜活的海鲜。那时候在山村集市,海鲜可不像现在随处可见。卖海鲜的阿婆总是穿着胶靴,裹着花头巾,用她的大嗓门热情地招呼客人。只要你告诉她要买的份量,她拿起漏网娴熟地一捞一掂,上秤总是八九不离十,很是神奇。这也是爸妈每次必来光顾的地方。在他们挑选海鲜的时候,我总喜欢偷偷玩弄几下鱼虾,弄得满手腥味,被爸妈发现后少不了几声呵斥。
不知不觉,逛完整条街,已下午过半。这个时候,爸妈会带我到镇上的超市去,那是我们每次赶集的最后一个目的地。他们会让我挑选一些喜欢的零食,每次都足够让我吃上一个礼拜。
临近傍晚,我们拎着大袋小袋,骑上摩托车满载而归。赶集的人们也慢慢淡出街道。同村的一块儿唠叨着家常,大家披着一轮即将垂落的红日悠悠地回家。集市逐渐变得冷清,直到下一个热闹的赶集日……(刘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