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矿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矿二代,1977年招工入职成为邵武煤矿一名井下采煤工。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矿山工作环境的恶劣,矿工给人们一种“煤黑仔”和“大老粗”的印象。虽然矿工的社会地位不高,但煤矿工人粮食定量、穿劳保工装,还有特有的福利待遇,带着“国有大单位”的自豪,甚至澡堂洗澡都能让许多城里居民羡慕和眼馋,这些都让在艰苦岁月里的几代矿工很容易就拥有自己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澡堂洗澡有“泡温泉”的感觉
上世纪60年代,对于矿工们来说,洗澡是一件难事,有些矿工甚至大冬天在冰冷的富屯溪边用刺骨的河水洗冷水澡,能烧一盆热水擦擦身子是一种奢侈享受。上世纪70年代初,矿山有了澡堂,用烧锅炉来加热水,大马力“轰轰轰”的蒸汽能让整池水都在翻滚,几分钟就把一池冷水加热。下班后大家自觉在淋浴前将黑煤油洗净,再跳进池子里泡澡。特别是冬天,跳进热池里泡得全身通红,那份舒坦不亚于如今的桑拿。
粮食馒头有“吃不完”的感觉
在资源普遍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被看成比人民币还重要的票证。人们缺衣少食,有钱买不到大米,而井下采煤工每月有55斤大米。食堂里三两三分钱的白面馒头、肉包、油饼是我小时候的零食。学校组织春游、秋游,父母亲前一天会准备几个馒头给我带到路上吃,并嘱咐我要分给同学们。在解决不了温饱的年代,许多同学还没吃过馒头,馋得几位小伙伴总是围着我问:“你们家天天有馒头吃吗?”我点点头算是回答。
其实,那时家中孩子多,长身体时个个饭量都大,平时虽有粮食定量,还是不够充饥,家中吃的更多的是南瓜、地瓜、还有每天一大筐一大筐自己种的青菜。有几次回福州老家,母亲见到家中的亲戚,便是哥家五斤、妹家三斤地送些粮票,有省内粮票,还有全国粮票。亲戚们不到万不得已都舍不得用,以至于现在发现箱底发黄的粮票,都还记得母亲的好。
工作服穿出“时髦时装”的感觉
那年代,采煤工的劳保福利有工作服、防护手套、水鞋、口罩和每月一条“上海肥皂”。要说工作服,全新的一整套是没有人舍得拿去穿着下井挖煤的,而是找年轻裁缝师傅,在他那里修改成“时髦时装”。工作服胸前印有“南护”二字(南平劳动保护),上衣要洗成略显发白,才有“时尚”的感觉,工作裤裤腿则要修成上小下大、一尺多宽的“大喇叭”,沿裤腿缝上两道红色的边。进城逛街,可以引来最高的回头率,甚至有人结婚时内穿白衬衫,外穿工作服,成了人们眼中最时尚的结婚礼服。(徐丽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