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儿时的月饼
文章字数:801
  夏秋之夜,当月黑风高之时,村里的大娘们左手抱凉席,右手拿蒲扇,吆五喝六地来到我家的柿子树底下,以树为圆心,向四周铺展开来,家长里短,谈天说地,欢声笑语。孩子们喜欢在一张张凉席间穿梭嬉戏,当听到婶娘们议论着“打月饼”时,早就盼着过节的小伙伴们更是高兴得左蹦右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般家庭过中秋节能吃上月饼实属不易,但我家不同,因为母亲独创了“蒸月饼”。每当中秋节到来时,母亲就拿出她准备好的玉米粉、高粱粉、小麦粉等,不一而足,蒸出来的月饼也五颜六色,十分有趣。
  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母亲换了一种做法,她把花椒叶子切成丝,和早早准备好的白糖拌成调料,揉在月饼里,很是香甜。将出锅后的饼子放干锅上一烤,扑鼻的香气引诱着我们几个寸步不离。母亲仍是不慌不忙,等到月上枝头,才在院中当月摆上桌子当作祭台,燃起油灯,由爷爷带领着全家对月遥拜。几秒内,我就狼吞虎咽吃光了月饼,然后赖在奶奶怀里,眼巴巴地盯着别人的那一份馋涎欲滴。
  有一次,爷爷宣布:今年中秋打一回全白面的月饼。”于是,奶奶和母亲赶紧忙了起来,翻箱倒柜地取出月饼模子,备好芝麻、花生、蜂蜜、白糖、猪肉、核桃仁等十几样原料。午饭后,爷爷亲自动手,生起焦炭烤炉,奶奶和母亲把和了菜油的白面揉好,全家人围在八仙桌子边一起动手,在院子当中打起了月饼。邻家孩子在我的“奔走相告”中挤满了我们的小院,黄灿灿的月饼出炉,爷爷给每一个孩子发上一块,笑眯眯地看着孩子们嘴馋的样子;母亲则拿起几块,分给三奶奶和大爷爷。
  我参加工作后过的第一个中秋,单位发了月饼,我心里欣喜,将月饼带回老家。爷爷郑重地将月饼连同盒子,在祖宗牌位前供了起来。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成家,爷爷奶奶也不在了,父母在老家.每年的中秋,我们都能收到各式各样的月饼,月饼越来越精美,但团圆的次数却日渐稀少,当年那种祖孙三代其乐融融地打月饼、赏月的温馨场景,似乎也越来越模糊了。(蒋沛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