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港可门作业区4#泊位40万吨靠泊能力技术论证项目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在江苏南京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可门港物流公司所属的可门作业区4#泊位在不改变码头主体结构和装卸工艺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系泊方式,在数模分析和物模验证上,已具备靠泊40万吨矿石船的技术条件。
与此同时,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于6月底向可门港物流公司提交了混配工艺改造项目技术论证报告。根据三航设计院设计概算分析,预计改造后混矿作业费用可节省费用约2.84元/吨,仅需作业105万吨即可收回投资成本。
无论是升级40万吨矿石船靠泊能力,还是混配工艺改造,都倾注了可门港物流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更展现了他们敢于践行“干事创业”初心和“打造一流港口”使命的担当。随着前期这些重要节点的突破,让人们看到了走出港口寒冬的曙光,以及可门港物流破浪前行的勇气。
不畏困难坚守初心
2017年3月,该公司正式获批设立福建省首家干散货保税堆场,并建成混矿生产系统,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作开展保税混矿业务。可门港物流秉承“不等不靠、勇拓市场”的态度,积极应对近年来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和周边同质化新港口投用带来的竞争白热化趋势,力争通过升级40万吨矿石船靠泊能力与改进提高混配工艺,苦练内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可是如何面对政策瓶颈,如何在面对行业寒冬时筹措改造建设资金,都成为了所有二次创业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可门港物流通过吸收北方大港经验、技术探讨、压力传导等方式,历经8个月,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技术论证与“向顶部要空间”的方式,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并在短短的3个月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敢为人先勇于作为
“6·18”前夕,一条“福州可门港4#泊位通过技术论证将可接靠世界最大等级40万吨干散货船”的新闻在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中新网、东南网等主流媒体上发表,引起了行业内、港口圈一片轰动。可门港物流公司创造性地采用了技术论证模式,助推福州可门港40万吨级干散货码头升等工作,有望结束自宁波——舟山港以南漫长海岸没有40万吨级泊位的历史。
40万吨靠泊能力技术论证项目船舶系泊物理模型试验的通过,又给奋进中的可门港物流增添了喜气。作为两个项目的技术论证单位,中交三航院表示,可门港物流公司创造性地提出的技术论证与“向顶部要空间”的方式,不仅可以突破现有政策的限制,还能节省数千万的改造成本,仅需投入少量系泊设备即可实现满足40万吨矿石船靠泊需要。
这些可喜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可门港物流人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韧劲与精神。
“雁过留痕”践行使命
“目前,我们公司党委以推动40万吨升等与混矿工艺改造项目扎实落地为题,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为铸就丰功伟绩,只求‘雁过留痕’,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诺言,为企业为职工留下一笔丰厚的增值资产。”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而恰恰正是他们“雁过留痕”的干事创业初心与使命践行,让升级40万吨矿石船靠泊能力与提升混配工艺,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扎实推进。这不仅能大幅度提升港区作业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还能在少量投入的条件下,就可实现经济、社会、安全、环保等多重效益。按照码头重置成本测算,更可实现国有资产大规模增值。(张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