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微信好友中有20多位活跃读书人,可始终坚持不懈的只有一人。她在每周读书排行榜上稳居榜首,每周读书时长固定在8小时以上,她读的书涉及各个领域,而电子书只是她日常读书的一部分。我与她的相识,就好比同在进行一段长跑,跑着跑着,遇见了,跑着跑着,又分开了。
近日在学习强国平台上,我读到一则报道,题为《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手里那本书就像正在发着光》,感动贯穿始终。从新闻视角来说,文字朴实无华、形式别具一格、描写手法细致;从文章本身来说,疑心坐错站从车厢走出来看地铁线路图的男子、美甲做得很精致从名牌皮包里拿出《战争与和平》的女士、历经岁月沧桑的手拿着放大镜逐字逐行阅读的老人都深深感染着我。
这则报道的作者朱利伟说,她每天在地铁上包括换乘的时间只有半小时,她坐的也从不是“地铁阅读专列”,地铁上的读书人总提醒着她:在循规蹈矩的上下班日常中,别忘了用读书给自己营造一个精神上的平行世界。在朱利伟看来,与“全民阅读”概念相伴相生的“阅读推广人”,并不是教你阅读方法、技巧,教你如何选书。她认为,读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推广阅读,我欣赏她的答案。
无论是身边的爱书人,还是地铁里的读书人,他们都是价值观的鲜活体现,都是正能量的有形注脚,都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启迪、行为的引导。倘若只将这种相遇看作擦肩而过,倘若只将这种感动看作一瞬花火,那么我们必定裹足不前。新时代的你我,有义务将这种感动传递,汇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更多的人由感动到心动进而行动。
有段时间我关在屋子里读书,读到《孤星血泪》一书时,窗外不远处的工地刚开始打地基。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向窗外一望,发现原还是地基的工地蓦然竖起一堵高墙遮住了窗的远方。我看看桌上仅读了勉强算半部的书,不禁恨由心生,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久久地影响着我。人的一生,因为“忙碌”,忽略或错过了太多事情,那一桩桩一件件,也反复验证着一个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古训。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说:坚持跑步与意志的强弱没有太大的关联。”读书也应是这个道理。我以为,阅读恰如在时光里漫步,坚持则是行走途中自然而然的收获,一路向前,细品世间万种风情,饱览人间千姿百态,不为荣耀和光环,没有计较和负累,只为漫步中的那份恬静与悠然。(袁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