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那些年那些年,,我们办的电视节目我们办的电视节目
文章字数:1,071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视走过六十年的光辉里程,回忆三十年前在邵武矿自办《矿山新闻》电视节目曾经有过的那段“触电”感受,几分感慨,几分自得,这段经历令我难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邵武煤矿“电视插转”基站的建立,让矿区职工比邵武城里人更早几年看上了电视节目,不少人家只用矿山废旧的铝质材料制作的天线,就能收看中央台、福建台等播出的电视节目。记得当年在邵武矿,几位矿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突发奇想,办了个矿山自己的电视节目《矿山新闻》,每周末插播“有声有色”的自办节目,当年“娱”倒一批矿山人。
  邵武矿《矿山新闻》只有两档节目,一是听众点歌,二是矿山新闻。一台摄像机、两盏碘钨灯、几位业余门外汉的苦干加巧干的成果,换来大家茶余饭后、班前班后津津乐道的绝佳娱乐效果。摄像师是井下开拓区的林师傅,他临时抱佛脚学习了摄像,新闻撰稿是各矿区的业余通讯员,而美编则是宣教科“大老粗”出身的吴老师,播音主持是我这位井下电机车司机和矿上广播员小菲。听众点歌节目,收视率最高,矿上谁家孩子结婚生子、老人祝寿,点上几首歌,拍一段祝福的话语,再与视频画面同期播出就行。播的都是身边的事,上的都是熟悉的人,引得大伙常常提前守候在电视机前,不愿意错过节目播出的时间。
  而《矿山新闻》的制作在那年月要想“有声有色”,短短十分钟,几位业余爱好者要费尽脑筋,集思广益,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才觉完美。节目的背景设计是吴老师的杰作,他发挥早年抄写报纸的功底和自学绘画的天分,设计一幅有矿山井口加天轮架标识的图案,写上“矿山新闻”四个大字为背景。灯光则是用两盏碘钨灯用来照明。没有录音设备,就靠着一台摄像机,林师傅既当摄像又当剪辑,靠一次次记录摄像机上显示的数字编码来回倒带,进行剪辑、重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刚开始拍新闻,我们俩主持人坐在矿广播站“矿山新闻”四个大字的背景前,摆上一张小学生课桌,放上两只麦克风(纯属摆设),学着电视台上播音员沉稳自然可亲的样子,略带微笑地面朝摄像机。可一旦看到林师傅开拍的手势和摄像机上红灯亮起,脑子里便一片空白,时不时突然笑场或紧张卡壳,林师傅只能倒带重来。常常一篇稿子录成功要来来回回录上几遍、几十遍,最后还带着遗憾播出。后来,吴老师便将当天要录制播出的稿子,每一篇都抄在提词板上,挂在播音间对面的墙上,让我们看着墙上的提词板读稿子,这样就不用低头看稿,效果也更加流畅,逐渐有了“电视主播”的范儿。
  凭着对业余新闻工作的热情和执着,我们自办的电视节目,当年为矿山人增添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回到矿山,仍有人对我说:“那时候在电视里看见你,你真年轻。
  (徐丽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