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83年前,一个豪迈的声音响砌中国大地,正是这声音汇成的红色血脉,引领着中国革命迈向新胜利,树起了共和国的
新风碑。这就是闽西烈士瞿秋
白的声音。
七一前夕,当我们再一次
来到位于长汀县城的瞿秋白
纪念馆时,耳边仿佛又响起了
瞿秋白就义前的高喊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7周年。正是有无数革命先烈
和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
来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他
们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繁荣昌
盛和伟大复兴。闽西是革命的
发源地之一,在这片红色沃土
上,一直奔腾着一条红色血
脉,一条流淌着革命基因的红
色血脉。
1935年6月18日,是瞿
秋白同志临刑的日子。在刑场
碧绿的青草地,瞿秋白同志盘
腿而坐,微笑着对刽子手说:
“此地甚好,开枪吧。”
“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是
何等的豪迈啊。面对死亡时,
瞿秋白同志不仅没有丝毫的
畏惧,还用自己的大无畏,践
行了一个共产党人为共产主
义事业献出终身的誓言,体现
了共产党人崇高的气节。
英雄在这里长眠,烈士在
这里永生。在瞿秋白同志的身
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崇
高气节,而在上杭籍党员廖海李玉涛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则是为大家舍小家的爱国爱党情怀。
廖海涛同志是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廖海涛带领一支仅百人的队伍在闽西双髻山坚持游击战争。多次吃败仗的地方反共民团头目将廖海涛的母亲、妻子及儿子抓来作为人质,要挟他投降。在敌人的威胁下,廖海涛只回了一句话:“只有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没有屈膝投降的布尔什维克。”最终,恼羞成怒的反共民团惨无人道地杀害了廖海涛的家人。
1941年11月18日,一支3000余名日伪军、200多骑兵和10多辆装甲车的军团联合大扫荡,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机关安全转移,廖海涛率领旅直属部队,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最终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日军把廖海涛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送还给了新四军。能得到敌人如此“礼遇”,廖海涛靠的不仅仅是作战的勇猛,更是他爱国爱党的无私情怀。
这样的英烈在闽西大地上还有很多,这样的红色篇章在闽西的历史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英雄故事在口口相传的传承中还有很多……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汇成了一条奔腾的红色血脉,永远流淌在每个闽西儿女的血管中,坚定“听党的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奋力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林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