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持续的“煤市寒冬”,福建煤电公司各基层单位不等不靠,把“紧日子”的压力,变成了“挖效益”的动力——从巷道里的技术革新,到调度室的精细统筹,再到后勤保障的点滴节约,“加法”加在关键处,“减法”减在刀刃上,处处藏着提质增效的巧思。
做“加法”:
井下钻出新资源,运输跑出加速度
“听,这钻机声里藏着‘新煤量’!”在龙潭煤矿某采区,该矿生产股股长丘俊文语气里带着兴奋。据介绍,以前靠经验找煤,现在配备瞬变电磁仪、直流电法仪,就像给地下煤层装了“透视镜”,累计新增资源储量2.4万吨,有效缓解了井下接替紧张问题。
同样在“找增量”的,还有箭竹坪煤矿的技术员们。据了解,以前打一个孔只干一件事,现在一个孔能当“多面手”。今年以来,该矿在全省率先用“一孔多用”技术,11个钻孔不仅找到5.43万吨煤炭资源,同时减少无效进尺270多米,相当于少挖了近两个标准足球场长度的巷道,省下不少的人力、材料成本。6月26日,全省煤矿“一孔多用”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此召开,箭竹坪煤矿成了行业“技术标杆”。
在雁石发运站,“加法”则加在了“车轮子”上。为了提高煤炭发运能力,他们科学调配龙岩和永定两片区的运力,整合社会车辆资源,优化调度指挥。同时,每月召开运输结算会议,分析调运存在的问题,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实现了煤炭发运量同比增长。截至10月10日,该站完成煤炭销售发运量24.08万吨,提前80天完成全年任务。
做“减法”:
省下的都是赚的,细处里抠出真效益
在翠屏山煤矿的火工品消耗台账上,记录着一组组直观数字:自从全矿推广直眼掏槽中深孔爆破技术,还组织6支队伍开展了爆破竞赛,全矿火工品消耗明显下降。“省下的耗材,都是真金白银”——大家心里都有一本“经济账”,这账谁都算得清。
在坎市发运站,他们将成本管控藏在日常运维里的“精打细算”:给铲车做足“日常体检”,及时排查小问题避免大修;让老出故障、维修频率高的铲车暂时“歇一歇”;制订油耗指标,严格考核不浪费一滴油。
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慢慢攒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截至目前,铲车维修费用比往年下降了19.8%,“绣花功夫”挤出了成本水分。
在福建煤电的各个角落,“省”已经成了大家的日常习惯。
翠屏山煤矿充分利用井下水,每月节省水费近6万元;
箭竹坪煤矿的矸石堆旁,总有职工拿着工具“扒一扒”,把混在矸石里的碎煤捡回来,“颗粒归仓”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坎市发运站通过整合个别生产班组,年省人工成本7万余元,实现“降本不降效、减员不减产”的目标。 (吴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