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剪报里的时光印记
文章字数:1,123
  在我的书架上,藏着几本泛黄的报纸剪贴本,厚厚的剪报中,八成来自《福建能源报》的前身《福建煤炭报》。每当指尖拂过发旧的纸页,思绪漫开,往事如潮水般涌来,清晰如昨。
  这本剪贴本,是企业发展的“时光卷轴”,记着厂房与机器的变迁;是基层职工的“生活画卷”,定格矿工的汗水与奉献;更是我与报纸共生的“青春画册”,每篇剪报的纸页下,都藏着灯下逐字斟酌的夜晚,也裹着攥着信封奔向邮局时满溢的期待。
  那是1997年,我尚在车间工作。一次午休时,无意间看到了《福建煤炭报》。当时,最吸引我的是报纸的副刊版,上面刊发的散文、诗歌等文章深深打动了我。于是,闲暇时我试着写了篇小稿投往报社,随后便忘了这事。大概半个多月后,同事告知见了我的文章,我急忙找来报纸,果然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捧着油墨香的报纸,我如获至宝,高兴得像个小孩,那份喜悦至今难以忘怀。
  首次投稿成功点燃了我的写作热情。那时电脑稀缺,我全靠手写:打草稿、修改、誊抄在方格稿纸,再装封投递。记得有一次,写稿到深夜十二点,仍连夜赶去邮局,把信件投进邮局边上的绿色邮筒里——就想让编辑早收到,多一分上稿机会。
  每次投递完,我都如释重负。小小的信封里,不但装着劳动成果,更装着漫长的等待与希冀。日子久了,我的作品在报上崭露头角:从“豆腐块”到头条,从文学稿到新闻稿,再到摄影作品。《福建煤炭报》成了我的舞台,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后来,我从技能岗转到政工岗,又从矿井党政办转到公司机关党群部门。岗位变动让我有了更多素材与时间,加上电脑、电子邮件普及,写稿投稿效率大增。几年间,我的上稿量在基层通讯员中一度领先,成了报社的“高产大户”。
  其间,我采写的一些新闻报道和摄影作品得到了认可。2014年,我深入井下跟班,采写拍摄的《一个矿工的艰辛与幸福》,先后被《福建能源报》《泉州晚报》采用,同时被中国网、腾讯网等多家平台转载,还获得第25届福建省摄影展纪实新闻类优秀奖。2015年,我获评《福建能源报》创刊30周年“功勋通讯员”,烫金证书是对我与报纸情谊的最好见证。
  伴随着集团发展壮大,这份报纸多次改版:从最初的对开大报到四版小报,版面设计更加符合大众视觉习惯。从黑白版面到彩色印刷,外观装饰更加美化。从叙事性新闻到故事性作品,情感认同更加丰富……改头换面的报纸,如集团发展的缩影,多彩鲜活,与时代同行。
  如今,随着新媒体兴起,我却仍保持每周品读《福建能源报》的习惯。逐版翻阅时,像与老友对话。这份习惯,是梦想的延续,更是对青春岁月的眷恋,恰似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前行的路,提醒我守好初心,不断前行。
  祝愿《福建能源报》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用更鲜活的文字、更生动的图片,记录企业发展新征程,讲述干群奋斗新故事,书写更多精彩华丽的篇章!(刘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