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体系化的成效不止于此——
计划制定环节创新方法,将约10万项任务拆解为可落地的“最小执行单元”,并明确每项单元责任人、时间节点与资源配比,任务分解无遗漏、责任分配无盲区、资源调度无浪费。
安全与质量管控则构建起“三级体系”:安全上,所有人员需通过理论+实操双考核,施工方案按风险等级分级签核;质量上,制定214类覆盖检修全流程的控制卡,确保“一次检修、一次合格”。
此外,还创新利用社会库存,采用备件社会库存和寄售模式,实现标准件零库存管理。
体系化让大修管理有了“筋骨”,为大修筑牢了根基。
打造透明化的大修“智慧大脑”
近10万个检修项目,如何做到实时掌控、精准调度?
“100个项目,几个人分一下,每个人眼睛盯一下,工作不难。但将近10万个项目在作业的时候,要多少双眼睛去盯?单靠人是盯不住的!”潘贤魁说。
对此,福海创以智能化理念,构建多层次数字化体系,从大修准备、施工管理到承包商管理,全方位提升准确性和效率。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设备基础信息数据库,指定专人负责设备信息的录入与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引入振动监测、温度监测、油液分析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承包商纳入公司体系实现统一管理,实施人员动态管理,协同公安部门首次对承包商人员开展全面政治审查,严把入厂关。
面对8万项仪表检修项目,公司开发了基于设备检修全过程连续性有序管理的系统,以检修质控节点分解检修工序,实现流程化管控。
信息化建设让大修管理有了“神经网络”,使大修更透明可控。
智能装备攻克行业难题
高温既危害身心健康,还降低工作效率。
比如重整反应器,高度30多米,直径约4米,而入口仅1.5米左右,内部温度超40℃。传统上,工人单次作业时间被迫压缩到1小时以内。
为突破行业检修高温作业共性难题,福海创首次自主引用大功率移动式工业空调,定制风管将冷风精准输送至反应器内部核心作业区,显著降低了作业温度。
“通过安装工业空调,重整反应器罐内的温度降至24℃左右,工人单次作业时间延长到2~3小时,作业效率大大提高。”设备管理部驻现场主管颜乙新指着正在运行的工业空调说,“投用后,效率提升带来的综合收益远超投入。”
这只是科技赋能大修的缩影。
科技化破局,应用智能化装备突破作业瓶颈。福海创通过智能装备替代人力、数据驱动精准决策、同步探索AI技术,筑牢安全防线,解决“效率低、风险高、追溯难”的行业检修痛点。
公司开创性地引入声发射在线监测技术,实时捕捉微米级缺陷,为后续生产安全提供前置保障。
针对48台应力分析有隐患的高耸塔器,引入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实现对风险的实时、全程监控与动态预警。
引进爬壁机器人进行设备防腐,替代人工高处作业,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兼具低成本与高安全性。
科技化让管理有了“创新引擎”,为大修破了难点、解了痛点。
“通过构建‘三化’一体的高效大修管理体系,本次大修确保了安全无忧、品质卓越、进度精准、成本精控,最终质量控制合格率实现了100%……”连毅敏细数着“三化”管理体系带来的好处。
夕阳下,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装置熠熠闪光。通过这次大修,福海创不仅为自身未来四至六年的长周期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石化装置大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范式。从古雷出发,这条“体系化筑基、信息化赋能、科技化破局”的大修管理创新路径,正在为石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陈仁居朱照清郑杰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