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绽,海天相接处泛起第一缕金芒。福建莆田平海湾上,28台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如巨人般擎臂向天,叶片划破晨风,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呼啸——这是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三川风电公司打造的“海上森林”,每一片旋转的桨叶都在将无形海风转化为澎湃电能,通过银线穿越山海,注入八闽大地的脉络。
逐梦深蓝,海上风电铸就“绿色脊梁”
三川风电的崛起,是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新能源战略的精彩缩影。
2016年成立之初,面对国内海上风电大兆瓦机型施工经验匮乏的困境,三川风电将目标锚定在风急浪高的平海湾与石城海域。“当时既无成熟案例可循,又恰逢政策窗口期,建设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项目老员工回忆道,“但我们坚信,凭借优质的风电资源和年轻的技术团队,这片海必将留下我们的‘绿色印记’!”
为抢在政策窗口期完成施工任务,三川团队克服同业“抢装潮”、施工船机紧张、新冠疫情持续等重重困难,全力拼抢资源、拼抢进度,用“白+黑”的坚守换来了“8个月首批机组并网、两年半全容量投产”的行业奇迹。2021年7月,两项目实现同步竣工并网,彰显了“能化速度”。
而这,仅仅是集团新能源版图的一角。早在2008年,当国内风电尚处起步阶段,集团便以前瞻眼光成立福能新能源公司,率先布局清洁可再生能源。如今,其陆上风电与光伏矩阵已覆盖莆田、漳州、泉州及云南保山,总装机容量达88.1万千瓦的13座陆上风电场如“陆上森林”扎根山脊,3个光伏项目似“阳光银行”铺展荒坡,“能化绿电”正以星火燎原之势,为“双碳”目标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山海交响,构建起“绿色能量调节阀”
若说风电光伏是“捕风追光”的“发电前锋”,那么抽水蓄能电站便是“削峰填谷”的“储能后卫”。
在莆田仙游县社硎乡与菜溪乡交界处的木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上水库主坝填筑施工现场,一场“绿色接力”正在火热上演。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山风共振,混凝土搅拌车的轨迹在山间交织……1300余名建设者正以“满弓劲发”的姿态奋力推进项目建设。
“这里未来将成为福建电网的‘超级充电宝’。”项目有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作为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和福建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这座总投资83.6亿元、总装机容量140万千瓦的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53.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万吨,将在电网中发挥调峰、填谷、储能等重要功能。”更关键的是,项目与木兰溪生态治理深度融合,不仅将塑造出“高峡平湖”的秀美生态景观,对电网安全运行,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建一座电站、护一方山水”。
但福建能源石化集团的“储能棋局”远不止于此。据了解,向东,长乐外海J区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建设,未来将把风机架设到更深更远的海域;向西,花山抽蓄、东田抽蓄项目前期工作快马加鞭;向新,福建绿氢中试基地已启动建设,未来将通过“风光制氢-储氢-用氢”全链条技术攻关,打造福建特色绿氢产业链;更远处,空气压缩储能等新型技术应用也正在加速布局……
数字赋能,让绿色动能更强劲
在福能新能源公司集控中心,LED大屏上13座风电场、434台风机的身影清晰可见,每台设备的转速、温度、电压等参数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所辖风电场项目和光伏项目进行远程监视、控制、诊断、集中运营管理。”技术人员演示着系统功能。“以前,风机出现故障往往是突发的,我们只能被动地去维修。现在,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能够提前预测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系统会立即提醒我们提前安排维护,避免设备停机。”据了解,通过智慧运维,该公司设备故障率、设备维检费用显著降低,每年节约检修成本近千万元。
这样的“智变”正在集团各权属企业同步上演着:三川风电构建起的“工业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实现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各业务流程的高度集成,为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强大的智能决策能力;木兰抽蓄的“智慧安全监控系统”实现人员定位、视频监控、应急广播全覆盖,织就了一张“天眼+地网”的安全防护网;东桥热电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I视觉识别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人员、车辆、设备、环境、作业的全维度安全管控体系,实现从数据采集、风险预警到决策干预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智慧运维,正成为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引擎。
从平海湾的风机矩阵到木兰溪的抽蓄大坝,从陆上风电场的“智慧大脑”到实验室里的绿氢中试线,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正以“山海蓄能”的胸怀、“绿电奔涌”的姿态,在八闽大地上书写着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陈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