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班组的新聘任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2025年3月,我首次参加了公司党建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这次会议让我深刻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份行动的指南,帮助我对如何在生产一线发挥党风廉政建设监督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如何履行好监督员的职责,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会议精神的领会,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特别是警示案例的分析,使我对基层监督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相比于会议中的理论指导,我更关注自身在实际监督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角色认知的偏差。过去,我总以为监督员的工作就是“挑毛病”。在日常工作中,面对设备维修申报、物资领用等事项时,对于多领、超常规申报的现象,常因担心得罪同事而放不开手脚,虽然有时会想私下提醒,但往往又犹豫不决。通过此次会议,我意识到,监督的本质是“护航生产”。基层监督工作并非冷面执纪,而是要像“婆婆嘴”一样常念“廉洁经”,在制度执行和同事关系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二是专业能力的不足。面对《条例》中的各项条款,我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例如,在参与质量验收监督时,对某些技术参数的标准理解不够清晰,往往只能做表面检查。近期开展的信息系统应用后评价专项监督工作中,由于缺乏线索分析的经验,我未能发现其中潜在的廉洁风险。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监督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
三是监督方法的局限。目前,我的监督方式主要依赖“查台账、看流程”等传统手段,对于职工思想动态的关注不足,对如何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也未做足够思考。尤其是一些老员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在正向引导和激励方面的不足。如何将监督融入生产全流程,既能保持刚性约束,又能体现人文关怀,是我亟待探索的课题。
这次参会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层监督工作不是“高空作业”,而是需要像“显微镜”一样关注细节,像“润滑剂”一样促进生产。作为生产线上的“廉洁哨兵”,我将从纠正一次不规范操作、化解一次思想困惑做起,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监督实效,用“小支点”撬动企业廉政建设的“大棋局”。(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