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出生于1941年,那是个饥饿、瘟疫和战争阴霾笼罩的年代。活着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就是一场竭尽全力的艰难跋涉。
后来,爷爷当了一名小学教员,自一中毕业后就进入当时的师范专修班,18岁便走上三尺讲台开始授业解惑的生涯。他生前常跟我提起内心最憧憬的工作是去农机站当一名技术员,然而赤贫的家庭支撑不起太过长远的理想,迫于生活的压力,他选择了就业最快的教师岗位。从代课开始,辗转于镇上的各个偏远山村小学,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42年,也算是叫得上名的“教书匠”。
爷爷的选择如同一颗投入岁月长河的石子,泛起的涟漪深深影响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伴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和改革的春风,我的父辈们以及后来的我也踏入不同行业,各自开启了独特的人生旅程。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知识分子也得放下钢笔,挽起裤管下地耕作。作为村里第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人,爷爷担当起了探索求先的“探路者”,他从不吝啬于向乡亲分享科技带来的成果,因此家里常能看到《农家日用大全》《蜜蜂的养殖技术》《果木嫁接术》等实用技巧类的杂书。好学、友善的品格也深深影响了家庭,而这些书籍也充盈了我儿时的课外时光。
大卫·伊格曼的《生命的清单》提到人有三次死亡:首先是生理层面的死亡,心脏不再跳动,肉体终结;其次是社会层面的死亡,葬礼上众人表达对你的追思与告别;最后是精神层面的死亡,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一切记忆与影响力便彻底消失于这个世界。
如今,爷爷已离开两年多了,我们对他的记忆也会渐渐模糊直至消亡。我常指着家庭合照,向儿子讲述爷爷的故事。我害怕他会遗忘,更害怕自己将那些珍贵的回忆弄丢。但也感恩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记忆得以延伸,人的形象自此鲜活,不再仅仅是族谱上一段冰冷的文字、一个简单的名字。
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祠堂静静地坐一会儿,告诉爷爷近段时间我的成长与困惑,可他却从未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我想应该是我不够想念,又或是他一直都在。
爷爷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成就自己成全他人,利人者利己”。我希望,即便岁月流逝,每个家族的故事都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王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