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福建长乐外海风电场蔚为壮观:百米高的风机迎风转动,绿色电能通过智能输送系统汇入电网;每台风机上搭载的智能监控设备持续采集转速、功率等关键运行数据,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陆地上的集控中心;集控中心内,工作人员时刻紧盯大屏,上面清晰呈现着各风机的运行状态……
这一幕幕场景,正是福能海峡公司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能源发展的缩影。
2024年,该公司以“向海图强、向新而行”为指引,在科研攻关、技术应用、产学研融合等领域取得进展,开拓出一条创新驱动、高效发展的崭新路径。
向海攻坚:硬核技术突破行业难题
台湾海峡风急浪高、地质复杂,传统风电基础施工周期长、成本高,一直是行业痛点。福能海峡参与研发的“吸力桩导管架基础”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开创了国内深远海域风电建设先河。在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项目中,公司引入荷兰SPT公司沉贯技术,结合本土化创新,将单台风机基础施工时间大大压缩,较传统工艺效率显著提升。这一技术不仅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典型案例,更在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评选中斩获三等奖。
“施工窗口期短、海况复杂,每一步都充满挑战。”项目负责人回忆道,“团队连续三个月驻扎海上联合作战指挥部,优化模块化施工方案。”如今,这项技术为行业探索深远海资源开发提供了“能化方案”。智启未来:数字化赋能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集控中心,智慧化运营平台正全天候监控风场运行,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AI算法优化发电效率……2024年,公司加大投入研发经费,重点推进“高端风电装备设计制造与运维全过程协同平台”研发。该项目联合上海电气风电集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8家单位申报国家重点专项,目前已通过科技部答辩,计划打造覆盖设计、制造、运维的全链条数字化标杆。
一线员工也在这场“智变”中成为创新主角。运维工程师林檀带领团队开发“风机高温预警系统”,通过加装传感器和算法优化,将设备故障率降低30%,该项目获福州市“五小”创新大赛三等奖。“从被动抢修到主动预防,科技让运维更高效、更安全。”林檀表示。
一年来,公司共提交技术分析报告84篇、经验总结35篇,申报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6项,一线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聚势共赢:产学研融合锻造科创生态
面对海上风电防腐、振动监测等“卡脖子”难题,福能海峡以开放姿态链接各地资源。2024年,公司深度参与集团“揭榜挂帅”项目,与兄弟单位联合攻关“海上风电场防腐蚀体系建设及工艺研发”;携手国网福建电力、澳门科技大学等7家单位申报“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推动“海上风电装备虚实协同优化平台”落地。
“单打独斗难以突破技术壁垒,合作才能放大创新效能。”生技部经理表示。这一年,公司新增科创项目5项,联合申报省级以上科技奖项3次,向外输送专业论文6篇,其中两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绿色能源革命”论文征集中分获一、三等奖。此外,公司主导的“深远海风电场运行效能管理创新”成果获集团管理创新优秀奖。
厚植沃土:制度与人才双轮驱动
科技创新离不开体系支撑。公司发布的《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明确研发经费归集流程,设立专项激励基金,激发全员创新热情。针对青年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公司开展“科技创新导师制”,通过“传帮带”培养技术骨干12名。2025年,技术中心计划完成机构改革,联合生产、财务等部门建立“科创联席会议”机制,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
“从兼职到专职,从单兵作战到团队攻坚,制度变革让我们心无旁骛搞研发。”新入职的黄传焜表示。
展望2025年,福能海峡将以“智慧风场”建设为主线,深化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以“驭海追风”的魄力,智创绿色能源新高地。 (张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