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笔写一个“党”,这个字使命感很重,因为在我身边有一位党员对我影响很深,他就是我的林老师。
林老师祖籍三明,原先是我爸后畲矿挖煤队的一个老师傅,之后在三明某高中教语文。在我爸的引荐下,我拜他做师父,学习写作的相关知识。按道理,我应该叫他师公,但我和我爸所学的领域不同,所以我叫他林老师。退休后,林老师回老家养老。乡下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的确是养老的好地方。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林老师所居住的乡村出现了很多留守的儿童和老人。特别是这些孩子,像是“认命”似的,不愿写作业,要不就是应付。放了学,就在池塘边、游戏机室和网吧消磨时间。有一次,林老师问他们为什么不读书、不学习?这些“熊孩子”倒是理直气壮地顶嘴:“学习有什么用,年纪到了就去打工。”
林老师毕竟是老师出身,心疼这些孩子正是学习的年龄,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无人辅导学习作业,加之留守的老人管不了,让他们野惯了。他就鼓捣着,尽一点自己的能力,辅导村里的孩子们写作业,也可以防止他们深陷泥潭。
林老师联系了当地的党支部和村委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我是老党员,想发挥余热,为孩子们和乡亲们做点事情,让孩子们来我家吧。”孩子们听说有老师教他们读书,大多数都愿意来,家里的老人有些和林老师都是老相识了,相信林老师的人品和本事,都放心把孩子交给林老师。从此,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吃完饭,孩子们都在林老师家做作业,周末则各回各家休息。
林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孔子的“因材施教”大体一样,主打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喜欢抓鱼掏鸟的孩子,他说他们将来可以从事生物方向研究;那几个想初中毕业出去干建筑的孩子,他说,他们将来可以成为建筑学家;喜欢打游戏的,他鼓励他们往游戏开发、游戏编程等方向研究,并给他们树立以后玩自己设计的游戏的梦想。林老师在精神上鼓励孩子,做事除了兴趣还需要文化的帮助,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听林老师这么一说,对未来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学习也有了动力。林老师管了孩子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都有一定进步,而且原来不爱学习的孩子也被这氛围所感染。
林老师不仅抓他们的文化成绩,还不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闲暇时,林老师还会给这些孩子“开小灶”,给孩子们讲历史和法律,放一些有益的动画片和经典影片,陪在孩子们身边看他们打篮球踢足球,教孩子们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孩子们充实地过好生活学习的每一天。林老师说过,学习是一个过程,重在好好活动,好好学习,好好玩耍,好好吃饭,好好休息,这样才能拥有一个开心有趣、精神百倍的人生。
如今,林老师已经在乡下生活了十多年,辅导的孩子有好几个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有人说,他们是“农村里的城市人”,一边享受田园生活一边“扶贫”。林老师说,若说扶贫,也是扶了自己精神上的贫——他只付出了一丁点儿余热,却收获了满满的心灵慰藉。(翁郑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