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有书心安
文章字数:1,186
  近日,由晋南热电公司党总支和公司工会联合打造的职工书屋正式投入使用。坐在安静舒适的书屋,浏览阅读丰富的政治历史、党建和法律、文学艺术、经济管理、科学教育、生活的书籍,令人心情愉悦而安定。
  书屋配置的书籍不仅种类齐全,还设立了有声阅读模式,可以通过手机扫描阅读,聆听到大量资料和经典故事。据了解,公司每年还将有序添置一批书籍供职工阅读,不断拓宽职工阅读视野,丰富职工的阅读阅历。
  喜欢历史和政治,在书屋里可以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书籍。爱好古典名著的可以找到《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战争与和平》《傲慢与偏见》《老人与海》等。对军事感兴趣的可以阅读《血战长津湖》《决战朝鲜》等。随手就能读到,边走边听心仪的书籍,这种满足感,我期待已久。
  回忆四五十年前,一间门面的新华书店是我们这帮孩子的精神乐园。小人书看得多、买得少。兜里有一两角钱,肯定首先买一本喜欢的小人书。一年下来能买回两三本就很知足。
  1977年上初中,我买到的一本长篇小说是北京作家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书店刚进这本书,一群五七干校的“臭老九”就排起队抢着买,我跟着凑热闹,一元多钱也抢了一本。那是麦收时自己劳动挣的“私房钱”。买回这本厚书,我不知所措,回家后不敢让大人知道,藏得严严实实,趁没人时才偷偷拿出来读一读。这是我少儿时认真阅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买的第一部外国名著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在新华书店一露面就被抢购,自己身上也正好有4元钱,便不管不顾挤进去抢了一套,倍加爱护,保存至今。
  青少年时期,属于书少,自己的钱也少的情况。买书都是零敲碎打,遇到一本,考虑再三,才买下来。积少成多,攒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存在箱底,除非是铁哥儿们,概不外借。很尽兴的一次购书是1992年,同事的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书店处理一批旧书,全是令人心动的中外古典名著。我狠心咬牙拿出半月的工资挑选了三四十本,淘金一样带回家。
  放在枕边,或办公室书桌里,或出差时带身上,抽空就慢慢读、慢慢品。比较喜欢的,如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远大前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海明威的《战地钟声》等,反复阅读,一本书最多
  正由于认真反复读过这些书,自己从阅读到尝试写作,笔耕不辍,终有收获,有数百篇文章见报。几十年平平淡淡的日子里,身边有自己喜欢的书,随时可以拿来读几页,已经成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生活里,网络阅读流行,我认为应急还行,但远没有手拿一本书细细阅读那样有感觉、有收获。
  沉浸在职工书屋琳琅满目的书籍中,我仿佛回到了青年时期喜书、找书、迷书的时光。可以放心地拿在手里,静静地阅读,沉醉于优美的文字中,知识的海洋中。每当进入职工书屋,看到满眼的书籍,心里感觉暖暖的、甜甜的,充实而安心。生活里,有书心安。(周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