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首提“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吹响金融改革发展新号角
文章字数:2,832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时隔6年再次召开全国性的金融工作会议,也是今年成立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以后,首次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
  刚刚闭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给我国金融工作设定了新目标,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扎实做好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这是本次会议给金融工作划出的重点。
  本次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指出,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会议强调,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本次会议提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我们要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加快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坚持人民至上,既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坚决不能让老百姓的票子变‘毛’,要守护好老百姓手里的钱袋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对于哪些是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本次会议旗帜鲜明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实际上,这也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重点支持的领域。截至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2.09万亿元,同比增长38.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也充分发挥了服务“硬科技”、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作用;养老金融方面,过去几年有颇多创新亮点,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养老理财试点、特定养老储蓄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下一步工作,邹澜表示,人民银行将不折不扣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围绕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他表示,人民银行将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及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实现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这一目标,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是主题,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为主线。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通过改革、调整和优化金融供给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李斌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具体来看,要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促进规范健康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持续改善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三农’等金融服务。”李斌分析道。
  本次会议指出,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
  谈及完善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型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主力军和压舱石的作用,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中小金融机构要发挥管理层级少、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优势,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等公共机构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积极搭建基础信用平台,做好底层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共同打造良性互动的金融市场生态体系。
  对于会议提出的“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李斌表示,人民银行将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化金融市场制度性开放,推进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发挥金融服务的枢纽功能。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本次会议19次提到风险,19次提到监管(排除提及监管机构1次)。其中,更以较大篇幅专门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开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和复杂。
  本次会议指出,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今年5月,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牌时,局长李云泽也表示,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大力推进央地监管协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董希淼认为,应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持续监管和穿透式监管,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严禁“无照驾驶”和超范围经营,提高监管针对性,同时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针对市场关心的房地产领域,本次会议强调,要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并强调要合理引导预期,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就本次会议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本次会议提出房地产企业新的监管模式,即主体监管和资金监管来看,未来将从两条路径进行监管。“一是对主体的监管,即夯实企业主体责任,对该主体全口径、全渠道的融资进行监管,以财务风险指标为手段,构筑监管的底线、兜牢监管的架构,预警并防范企业出现风险和蔓延;二是对资金进行监管,即对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出到企业,以及企业后续资金的流转,进行穿透式监管,确保资金符合最初设定的用途。”他进一步分析道。
  对于地方债务风险,会议强调要“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认为,10月份主要用于缓释各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规模突破万亿元,意味着“一揽子化债方案”正在进入落实阶段,可以有效遏制隐性债务风险。对于何为“长效机制”,王青认为,这主要是指要切实防范“一边化债一边新增”,同时推动地方融资平台企业转型,从根本上控制地方债务增长。来源::金融时报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