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八亿件衬衫的利润,才能买得起一架波音飞机!”美国人曾经这样调侃。这句话深深刺痛着当时每一位中国人,也让我们一直都有一个大飞机梦。
1970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上海时说:“上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自此,中国第一代国产大飞机项目应运而生。
1970年8月,客机项目正式立项,被命名为“708工程”,这一工程后来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也更为悲伤的名字——运十项目。
1980年9月26日这一天,科研人员历经十年的心血,终于迎来了运十的首飞。上午9点37分,伴随着轰鸣声,运十飞机自跑道起飞升空,爬升至1350米高空,围绕着机场飞行两圈,最后安全着陆,当时在场的上千名职工欢呼雀跃热泪盈眶。然而刚刚起飞升空的运十不久之后便面临着折翼的风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洪流,“市场换技术”的时代大潮已是山雨欲来。
自那之后,运十的经费便一直缩减,研制工作难以为继,自1982年起运十研制便基本停顿。立足于当下回望那段历史,这一抉择也许是对当时还孱弱的国内工业体系而言是最优的选择,但对于还在孕育中的运十而言那真可谓是生不逢时。
直到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重启我国大型飞机项目。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负责研制我国大飞机项目,即C919客机。C919原计划于2014年首飞,2016年首架交付用户运营。
但实际直到2017年5月5日,C919才正式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直到今年,C919才有希望拿到国内的适航证,而今年距离1980年已然过了42年。
首架C919飞机将于今年12月正式交付东航,虽然这台大飞机的国产率不到70%,虽然能够与波音和空客竞争的道路还很漫长,但谁也无法轻言胜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这台C919见证着一代代中国科研工作者以实业报国的决心,更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林旭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