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经开始祭月、拜月了,民间也争相效仿,流传深远,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八月十五,正是中秋,当晚月色皎洁,银盘缀于天。
圆润的月亮不正是团圆的最好象征吗?在岁月的淘洗下,中秋”便渐渐成了“团圆”的代名词。提起中秋,印象中除了月饼温软香甜的口感,还有和家人团圆的幸福场景。
初秋的夜晚微带着些凉意,携着晚风将这凉意带入屋内,却怎么也驱散不了家人团聚的欢欣与雀跃。围在一起夜话,珍惜这久违的轻松闲暇时刻,仿佛浑身的倦怠都被这浓浓的温馨给驱散了。
夜幕之下,点点星光散落人间,润玉一般的月亮遥遥挂起,停栖在人们眼角。或有时天气作祟,月亮并不十分亮眼,这柔和的光,也能使人心头发热。
遥望这月,古往今来,多少人曾为它停驻?曾经苏轼夜思亲人泣泪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更是对月感慨“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在万般思乡,孤独之情到达顶峰之时,他甚至不惜“举杯邀明月”,以此来完成“对影成三人”的祈愿。
由此不难看出,中秋之夜圆月虽然承载着许多的美好与团圆,但是也不乏沉重的思念。在物欲横流,生活中充斥快节奏的今天,传统优秀文化凭一己之力为我们辟出了一分诗意之所,让我们在中秋节能享受美好的团圆,在喜悦中治愈身心。
中秋节承载着美好的祈愿,代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博大精深。在中秋之夜,赏月光皎洁,阖家欢聚,享团圆之喜,人团圆,共婵娟,这大抵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时刻。(陈歆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