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空我就爱往老家跑,往老屋钻,去翻弄那些不值钱的老物件,寻找它们身上的“独家记忆”。一天,我在木门后找到了奶奶留下的豆腐担子,轻轻一吹,尘埃便在阳光下翻腾而起,尘封的往事也随之一一浮现。
奶奶会自己做豆腐卖,小时候的我刚吃完早饭,就看见奶奶已做好了豆腐。只见她用那条又硬又重的扁担,架在还冒着热气的豆腐担子上,然后半蹲马步,肩膀贴着扁担中间,一手在前一手在后压着担子,腰一挺……就这样稳稳地挑着担子出了门。
“豆腐,装豆腐来哦!”有时我会跟着奶奶一起去卖豆腐,有时也会自己在村里玩,但总能听到她的吆喝。她首先会去村里店门口人多的地方卖掉一部分,然后再挨家挨户把剩下的卖完,午饭前就能看到她挑着摇晃的空担子回来。
村里有好几户人家做豆腐生意,但大家都说我奶奶做的豆腐分量足又可口。其实我早就知道她的秘方,原料是几里外圩市上挑回来的上好黄豆,配料是用自己碾磨而成的石膏粉,材料配比、时间把握、火候掌控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秘密。
我不知道奶奶的手艺是从哪学来的,她没正规上过学,但据说年轻时干完农活打着火把上过几天夜校,就这样学会了写字和算术。睡前,她会在泛黄的灯光下整理豆腐账本,在用“草纸”自制的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下名字和金额。
听说爷爷还在时,奶奶是用不着去卖豆腐赚钱的。但因爷爷去世得早,留下五个孩子都还未成年,奶奶才挑起了豆腐担子走街串巷。奶奶那时还年轻、懂礼数,很多好心人劝她再找户人家过日子,但奶奶一直未再嫁。就这样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她都挑着豆腐担子风里来雨里去,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在那个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年代,她用那一块块整整齐齐的豆腐换来一张张皱皱巴巴的零钱,抚育了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小姑考上了中学,三叔成了寨上第一个大学生。
如今,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部分人不再需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生计而奔波,大城市的街上再也听不到卖豆腐的吆喝声,奶奶也早已悄然离开了人世间。然而,那副搁置在老屋门板后的豆腐担子,却依然静静伫立,默默守候,用那无言的声音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我不知道,那年那月那山坡,奶奶摔倒打翻了豆腐,有没有摔疼,会不会难过。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才能拾起地上那破碎的豆腐,又是怎样拾起那破碎的岁月……但我知道,她那满是沟壑的双手能制作出美味的豆腐,知道她那瘦小的身躯能挑起沉重的担子,挑起生活的全部磨难。
(林华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