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已至,万物皆盛,每到这个时候,胃就不争气了起来。我在石狮夜间的街道上寻觅,思绪却回转到大学四年所在的河北,想起北方的民间美食和风土人情。
就小吃而言,河北不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属于它独有的小吃屈指可数,但那里却汇集了北方地区绝大多数的经典美食。
北方人似乎都喜欢在春天的时候外出吃早餐,那个时候,天气回暖,在屋子里憋了一个冬天的人们陆陆续续走了出来。七尺巷里都是早点摊,糖饼、豆腐脑、馅饼、小米粥……一股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味令人深陷其中,巷子里空间不大,素不相识的几个人挤在一桌可以聊得热火朝天。我问旁边的大爷:人这么多,城管来了他们怎么跑?大爷指着隔壁的摊子说:跑什么,城管不搁那吃豆腐脑嘛。
夏天的时候,大家总是等到太阳下山后才吃晚饭。北方的昼夜温差大,只要太阳一下山,伴着一阵晚风,整个地皮都凉了下来。买一个饼,提一瓶水,在操场上席地而坐,慢慢品尝,从夏日薄暮一直待到月上初弦。但那些饼的名字却是千奇百怪,锅盔、煎饼果子、驴肉火烧……由此引申出我无数的疑问:煎饼果子的果子在哪?为什么把烧饼叫火烧?明明是馍夹着肉,为什么叫肉夹馍……
等立秋到来,我开始对面食情有独钟,炸酱面、臊子面、刀削面,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油泼面。碗里配好生抽和醋,加入鲜面条和小油菜,撒上辣椒粉,最后泼上滚烫的油,那滋滋的响声就像心里美得冒泡一般。都说一碗油泼面能慰藉半个深秋,而另一半的深秋自然要靠烤鸭来填补。北方素来有“补秋膘”的说法,而烤鸭正是不二选择。离学校半公里的地方有一家“醉仙鸭”,店家每天傍晚五点开门,每天只售出两百只,每人限购两只。弥漫整条街的香气和长长的队伍成为了当地的一道特色风景。
凛冬降临,饺子就成为了大家热衷的主食,在室友的软磨硬泡下,我学会了吃饺子蘸黑醋,也学会了就着饺子生吃大蒜,真是很“上头”的吃法。凭着“上车饺子下车面”的说法,我总会在寒假离校前和同行的老乡一起吃一顿饺子。来时蝉鸣相迎,去时大雪相送,就这样寒来暑往地度过了大学时光。吃不尽人间美食,看不完风土人情,亦断不了那份念念不忘,对故人,对往事,也对旧日时光。(吴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