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渔樵耕读传家
文章字数:877
  所谓“渔樵耕读”指的是捕鱼的渔夫、砍柴的樵夫、耕田的农夫以及读书的书生,代表了古代农耕社会四类比较重要的职业,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皆有历史典故可稽。
  “渔”即渔夫垂钓,是以东汉的严子陵为代表人物。《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严光》中写道,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为皇帝所赏识何其有幸,却一生不愿出仕,甘于垂钓终老,其质性之自然,令人敬佩。
  “樵”为打柴之人,历史上的代表人物为西汉大臣朱买臣。《汉书·朱买臣传》中记载,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词》,帝甚说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苦读数十载终得君王之赏识,其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此份恒心非寻常人有之。
  “耕”即农夫耕田,其原型人物为东晋陶渊明,乃东晋末年大诗人及文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后辞官回家,从此归隐田园。那句耳熟能详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对其生活态度的最佳诠释,其冲淡渺远、恬静自然的人生态度,为后世所推崇。
  “读”为书生,以战国纵横家苏秦为代表人物。苏秦为博取功名而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困得难以支撑时,便用铁锥刺一下大腿来提神,这便是著名的“锥刺股”的故事。苦读终有成果,最终他当上了宰相。
  同时,渔樵耕读”也包含了孝和尊师重道的成分。对民众而言,渔樵耕读更多的是带有“有余”“多薪”“有粮”以及“出仕”这种美好愿望。“有余”“多薪”“有粮”能够使父母衣食无忧;出仕”则是读书人在大先生的教育下学有所成。《师说》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读书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渔樵耕读”教人在捕鱼、砍柴、耕田以及读书的过程中磨砺心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合乎于孝和尊师重道。《孝经》中更是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认为有“孝道”的人才能尽“忠”。如果说渔樵的深意为出世问玄,充满了脱俗的意味;那耕读则含有入世向俗之理想,带有现实之色彩。渔樵耕读不仅显性地表现民众对安乐生活的向往,也隐性地折射了读书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蕴含了“出世守道”与“入世行道”的哲学之理。(魏雯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