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6版
发布日期:
与 “粽”不同的端午记忆
文章字数:1,249
  
  又是一年端午到来,端午是最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千年传承下的礼节让节日文化深深植入每个国人心中。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传统端午习俗,在你的家乡有哪些特殊的端午节习俗呢?一起来分享你的端午故事,粽”享安康吧!
  儿时除了过年,家里就数端午最为繁忙。洗刷好粽叶,再把盆中早已泡好的糯米端出门外,奶奶、母亲以及我,三代人坐在农历五月微凉的清晨里,一边闲话家常,一边裹着、扎着一长串饱满的四角粽子。那时的我有模有样地跟在母亲后面一招一式地依葫芦画瓢,但包出的粽子总是又小又丑甚至漏米,它无需做任何记号,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我的烙印。家人边吃粽子,边看央视的龙舟大赛,听着讲解感受传统龙舟文化。如今成为二孩母亲后,已没有闲暇时光用心体会这个节日,但那几口糯米的酥软,早已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也许是想念粽香的滋味,也许是记忆深处的儿时往事,从家乡飘来的粽香始终还是萦绕在心头。(福能新能源蒋文君)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舟……”这是我们莆田人从小耳熟能详的童谣。端午节在莆田又称“五日节”。儿时对端午的记忆,是在清晨就能闻到的“午时草”香气中醒来。奶奶会提前采摘野艾、蛋草、枇杷叶等草药,在午时置于露天处晾晒,在午后装入满满一锅的水中烧沸,待黄澄澄的“午时水”晾凉后,便招呼我们这些孩童用草药水洗澡,说是用它洗过澡一整年都不会生病。用充满艾草香气的“午时水”沐浴过后,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还要在胸口挂上一串用网袋装好的“午时蛋”,和邻居小伙伴对比着谁的新衣服更好看,谁的蛋袋更长。如今年岁渐长,端午节似乎少了很多乐趣,但奶奶煮的“午时水”香气还是会轻易飘进梦里……
  (三川风电吴梓虹)
  又是一年端午时,片片粽叶包思念,粒粒糯米载心意,这不禁让人又回味起家乡的端午“味”。在端午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市,买米买肉,大人们忙碌着蒸煮食材、拜神祭祖,孩童们嬉戏追闹,抢着要去看赛龙舟、逛庙宇。龙舟大赛的地方,人潮涌动,锣鼓齐响,一声吆喝后,数舟竞发,你争我赶,舟中健儿奋勇划桨,那种朝气勃勃、呐喊拼搏的英姿令人印象深刻。
  若说家乡端午“味”最甚者,那莫过于闽南烧肉粽这美食,其香甜嫩滑,油润不腻,如今的粽子款式推陈出新,花样极多,但都不如这一口满满的家乡烧肉粽来得回味。烧肉粽配料丰富,肉质干而不柴,并与软糯交融,出锅后光泽油亮,香气弥漫,闻着有劲吃着更是津津有味,饱腹感满满。在大家心里,烧肉粽传承着家家户户的手艺“味”,也寄托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哪怕是再远方的游子,每逢端午时节,都会想起那一口烧肉粽的家乡“味”。(晋南热电傅毓祺)
  记忆中端午节的味道,是奶奶天刚蒙蒙亮便起床去田里,用新采摘的挂着露珠的艾草叶,煮一锅香喷喷的鸡蛋和着江米甜粽的味道,是爷爷坚持要我吃两个鸡蛋,寓意着逢考必考双百的美好朴实心愿。如今端午节的味道,是爷爷奶奶在天堂,而我在千里之外。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当味道与记忆重逢,万千思绪“粽”萦绕在心头,化作那一根根红丝线、绿丝绦,包裹着软糯白玉盈香满堂,此刻方觉味至浓时是故乡。(福能物流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