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者,民之表也;贪者,国之贼也。我想,中华民族的圣祖尧舜禹正因为满足了中国上古百姓对清官廉吏“民之表”的追求与尊崇,才得以有机会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做出一番贡献,才使得“尧平四方”“舜德动天”“禹惜寸阴”成为历史佳话。
而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廉洁自守、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清官,他们勤政、爱民、谏诤、律己,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可爱又可敬的精神丰碑。
比如,东汉时的“一钱太守”刘宠,任会稽太守期间,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由于干得很出色,后被调往中央任职。听说他要走,许多百姓每人拿一百钱来送他。刘宠很受感动,盛情难却之下,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这就是“一钱太守”名号的来历。可以说,这一钱,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这一钱,呕心沥血,为社稷谋大义;这一钱,富可敌国, 可值家财万贯。
再如郑板桥,他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被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合多频次地引用过,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是非常喜欢这首诗,非常欣赏郑板桥。
当然,清官远不止他们,自古而来,号称“千古楷模”的晏子、“妻儿不衣帛”的孙叔敖、忠君为民的诸葛亮、敢于直谏的魏征、兴利除弊的姚崇、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一琴一鹤”的赵阅道、身殉社稷的司马光、深得民心的海瑞、一身正气的于成龙……只要我们愿意,这个名单可以无限拉长!
而映射到当下,他们是为194公里海岸线筑起了“绿色长城”的谷文昌、是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是藏功名葆本色的特等功臣张富清、是中国抗疫的“定海神针”钟南山、是优秀援藏干部孔繁森、是“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张桂梅、是脱贫攻坚中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黄文秀、是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的邹碧华……当然,他们还是郭永怀、彭士禄式的中国科研人员,还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最美中国军人,还是壮志报国敢上苍穹揽月的中国航空人,还是樵夫廖俊波式的广大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他们是一个个个体,更是一个集体!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清官魅力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在“德”与“品”的感召下,将之作为自身的精神追求与为政实践,继而又滋补与丰富“德”与“品”的价值与内涵,潜移默化地推动官场、推动国家、推动社会向着阳光、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为后来者留下丰富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信仰、一种力量!(黄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