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8版
发布日期:
从诗词中走出的春天
文章字数:1,386
  时过惊蛰,福州城也告别了寒冷,街道两旁的花草树木也从冬眠中醒来,慢慢露出淡绿色的嫩芽。公园里柳树脱去冬衣,换上淡绿色的衣裳,纤细的枝条上长出淡淡如烟的嫩芽,随着温馨的春风,多情地摇摆着身子,袅袅娜娜,把春意带给了大地。
  春天来了,百花盛开,鸟语花香,满目生机,充满希望。诗人咏春的诗句不由得在我心中涌起: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感知春的气息后,匠心独运,用一个“绿”字,秀出江南一片春色。把看不见的春风一瞬间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而他沐浴春风,遥望江南,满眼春光明媚,生气勃勃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更加思念故乡。
  和王安石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唐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谁吹玉笛,散入春风?尽是折柳,如何不念故乡?春风虽温暖,乡愁难忘怀!
  当我看到公园里、河堤上、街道旁的袅袅垂柳时,贺知章的《咏柳》情景便浮现眼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笔下的春天,就是眼前的柳树、柳条和柳叶。但是作者不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先用拟人手法,写柳树,把柳树比喻为一位穿着绿丝绸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再用柳叶比喻少女的眉毛。最后设问,谁有这般神奇的功夫,能裁出这万千条的柳枝和细叶,原来都是春风啊!
  春天,还从宋朝朱熹的诗句中走出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漫步在风和日丽的泗水之滨,心胸开朗,心情轻松,春天是万紫千红,风情万种,娇艳妩媚。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在诗人白居易笔下,春天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几处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从南方飞来的燕子,繁忙地衔泥筑巢。纷繁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把我的眼睛迷住了。放眼那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嫩嫩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江南多情,春天总和春雨相伴,淅淅沥沥,细细柔柔,如牛毛、如绢丝、如春姑娘那柔软发丝。绵绵细雨,雨雾弥漫,如烟如云地笼罩了一切;春雨又像万条银丝,飘落在屋檐上,屋檐落下一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诗圣杜甫对春雨更有一层深厚的感情,他不写春暖花开,而写情有独钟的春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知道春雨必定要和春风相伴相随的,但是还是赞美一下春雨好像懂得人情,会挑时候,在万物萌生之春,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赶来了,细细密密,无声无息,似甘霖滋润万物。我们好像听到春天催发万物成长的声音。
  同样写春雨的诗歌还有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在江南大地红花绿叶相映、莺啼鸟鸣相应的时候,水村山寨处处酒旗飘动。再放眼看那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全笼罩在蒙蒙风烟云雨中。春寒料峭,几分朦胧,几分凉意,自有一种别样感觉。
  景随情变,情随心移。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感受,写出的春天也不一样。(林永森)